PDF版查看  第1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2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3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4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5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6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7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8版:杏林
 
第6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癌症术后的中医调理之道
中西医协同是应对疫病的最优方案
常见植物中药功效异同解析
中医治疗乳腺病的方法
1
11 1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西医协同是应对疫病的最优方案
 

□丁林国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彰显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应对重大疾病的最佳方式,中西医协调发展,符合人人享有健康的共同愿景。
    《汉书·平帝纪》中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的文字记载。这充分说明对于感染疫病的群众,空出房舍,建立隔离场所,为他们医治,给他们提供药物的重要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采取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隔离救治法,取得了宝贵经验;并在多次疫情“冲击”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原则,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2022年3月初,河南省暴发了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多点暴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感染人数多的特点。在防控疫情中,广大医务人员奋力坚守一线,协同战斗,取得了零死亡、零转重、零感染的好成绩。
    《温疫论》中提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的观点。有关专家经过综合研判,确定此次毒株为奥密克戎BA.2,具有传播力强、潜伏期短的特点。中医认为,此次疫情为寒湿疫,发病关键在于肺脾气虚、寒湿内盛,治疗以消除症状、截断病情、尽快转阴为原则。
    在前期统方群治基础上,有机融合中医整体“调态”理念与西医精准“打靶”策略,形成宏观与微观辨治和汇通中西医学的中医临床辨治新模式——“态靶辨治”。标靶是对理化指标具有特殊效应的靶方靶药,即结合河南时值“倒春寒”的气候特点,在充分梳理轻症患者临床特征基础上,给予同质化、规范化的“态靶漫灌”治疗;针对3天以上不转阴的患者,采取“精准靶方”,依照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首次提出将恢复期的“肺脾气虚”方与“气阴两伤”方应用于医院中3天以上不转阴的患者,患者服药2天~5天转阴。
    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中国方案”。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有效为患者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向健康这一目的地行驶的“两条船”。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医学,《剑桥医学史》对古希腊医学的描述为:“它是一种整体医学,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样,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合共生之道。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学科,既是独立的学科,又有包容的胸怀。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中医药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是科技成果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中医药学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还用中医思维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多年来,我国在参与世界卫生治理、维护人类健康中,通过援外医疗“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讲好中医药故事,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让受援国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疗效与神奇。
    今年9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第17场新闻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其中,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中医每天接诊患者达百人,取得了显著疗效,中医显然已成为医疗队工作医院的特色品牌,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针对当前的疫情快速传播的特点,为提振社会共同抗疫的信心和决心,构筑强大的群体免疫机制,濮阳市结合当地群众发病特点、药品保障、心理恐惧等情况,通过组织专家线上问答、开通网上医院、开展预约挂号、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等形式,满足群众的各类医疗、咨询、用药等方面的需求,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濮阳市邀请当地权威专家通过各类媒体进行专业讲解,并回答群众关切的问题,解疑释惑;利用媒体发布权威的预防、治疗疾病的中西药推荐方案,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中医药成果惠及全球。中西医协调发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人类防治疾病的能力,共同解决医学上遇到的难题,这是人人享有健康的共同愿景,更是广大群众追求健康的必然趋势。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