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雨水节气话养生
金银花
高血压病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缓解脑供血不足的几个动作
冠心病患者如何调理
1
11 1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雨水节气话养生
 

□谢 洋  张艺尹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忽冷忽热,乍暖还寒。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雨水给春耕带来了机遇,为顺应天时,民间有“拉保保”“接寿”“撞拜寄”等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则散而为雨矣。”故农历一月,立春之后,太阳已逐渐从南半球向北移动,秋冬所收藏之阳气自大寒节气后,已破土而出,天气逐渐回暖,冰河解冻,春雨即降;雨水,又意味着一年中水之初生,即“天一生水”,春雨得天地阳气雨水滋润,万物则将见生机盎然之景。中医“四象”理论认为,雨水位处少阳,在五运六气中则属于初之气厥阴风木,以风气为主令。因此,雨水时节养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畅肝气 顾护脾胃
    春季,阳气升发,与肝脏相对应。中医认为,肝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理应疏泄其气,使其性升,使其气柔。此时,恰逢春季,肝气旺盛,木性克土,此时养生不当则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中土之生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此外,木又根植于土,木土合病则可见土壅木郁,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因此,结合《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雨水时节养生应当着重养护脾胃之阳气,调和肝气之顺畅。在饮食上,需要保持五味平衡,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盐及膳食纤维等,都应保持合适的比例,不宜吃过多辛辣、刺激及寒凉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使五味不偏。
    国医大师邹燕勤倡导的养生食谱为黄芪鲫鱼汤和荞麦面。《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喝粥可预防春季气候转暖出现的物燥,雨水节气前后宜服养生粥,如胡萝卜南瓜粥、薏苡仁党参粥、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粥等。
负阴抱阳 守心宁神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春行木气,人以肝应之。清代医学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雨水节气的养生与实现阴阳平衡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为“和”。
    雨水时节,草木受春雨滋润,不畏阻遏,生出新的枝芽。新生枝芽在其阳气引动及阴阳之气地冲和,不畏阻遏而奋力舒展,在其木之性情,喜条达而恶抑郁;对人来说也是如此,诸般抑郁易阻遏肝气升而失于疏泄,进而引发心脏和脾胃疾病。
    因此,雨水时节养生应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乐观的态度,尽量做到调和性情、疏泄肝气。
早睡早起 保暖御寒
    俗话说:“春困秋乏。”春季白昼渐长,人们睡眠时间相较于冬季变少,工作时间也逐渐变长,尤其是如今工作压力日渐增加,身心都易感疲倦。因此,春季应早睡早起、调养精神,感到疲乏时,可以通过伸懒腰或适当小憩,以促进气机舒畅,缓解精神压力。通过伸懒腰,人体筋膜也会如同枝芽生长般舒展,膈肌运动量增大,加强呼吸深度及肺活量,心脏和肺部受到的挤压减小,心脏的运动更加充分,让更多的氧气供给身体各个器官。通过上肢、上体的舒展,大脑接收到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增多,顿感清醒、舒适。因此,伸懒腰是最简便的养生锻炼法。
    雨水时节切勿受凉,少食生冷之物。此时气温仍较阴冷,邹燕勤针对雨水节气养生提出:“气候趋暖,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人体皮肤腠理已变疏松,易感风邪致病,此时应继续‘春捂’。”
    春季易暴发流行性传染病,应特别注意预防肺部疾病,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或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此类人群易随着外感而出现原发疾病明显加重,而且大多数中老年人正气不足,对于疾病的抵抗、预防、恢复能力不如年轻人。因此,对于天气多变的雨水时节,则应着重注意预防肺部疾病及流行性传染病。
    此外,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关节容易随着温度变化而出现收缩或松弛,关节炎患者容易发病,造成关节酸痛。因此,关节炎患者要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患部,或用热水擦拭,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谢洋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艺尹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