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卿
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科室建设,2022年力争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 目前,全省各地已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基本实现了初步覆盖。其实,建好“不会用、没人用、使用率低”是基层中医馆建设中的短板所在。 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 难以满足健康所需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紧缺的中医药人才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基层中医馆的从业者多为西医或护士,中医药专业人员匮乏。因此,笔者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吸引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要想方设法为基层培养一批引得进、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 笔者作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每个月会下基层调研。经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基层有一些艾滋病患者时常拉肚子。对此,笔者逐渐尝试为艾滋病患者发放艾条,手把手教他们用中医艾灸等便于操作的方法治疗疾病,许多患者一做艾灸就不拉肚子了。在基层调研期间,笔者时常参加会诊,为基层中医药人员讲课,提升其服务能力,为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略尽绵薄。 院校教育+师承教育 培养留得住的人才 如何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留不住的窘境呢?笔者建议从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方面入手,多办一些中医药专科类学校,多给考核合格、确有专长的中医药人才发放行医资格证书,真正为基层培养人、留住人,比如乡镇卫生院能留住的人,基本上是一些执业助理医师,也就是专科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甚至是本科毕业生。笔者认为,在本科、专科、中专三类医学院校探索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镇培养乡土型、本土化的中医药人才,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通过“三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工作)项目进入卫生院中医馆工作。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那么,笔者建议,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通过师承教育或自学考试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对于没有考取本科的中医药人员,可以通过师带徒或自学考试的模式,经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考核合格后,颁发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证或乡村医生证,或者通过全国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应提高乡村中医药人员合理薪酬待遇,鼓励退休中医师返乡执业,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办理单列岗位聘用手续。 集中采购抗病毒类中药材 将抗疫院内制剂入医保 中医学没有抗病毒的定义,病毒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症状,与中医认为的人体受到热邪侵袭所引起的症状相似。中医对于热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症状,多采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功效的药物,比如金银花、连翘、菊花、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等,此类药物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同时,能起到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譬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也具有抗病毒作用。这些中药本身就含有很多活性成分,可以有效杀菌灭毒,且很少会产生耐药性,对很多病毒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笔者认为,根据当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症状和病毒变异情况推测,中医药仍将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运用中医药为基层群众治病需要一大批中医药人才,那么,为基层培养一批“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中医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