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亮
抗菌药物是一个不断壮大的家族,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青霉素类,又可以分为天然青霉素、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和广谱青霉素等。按规定,不论静脉注射、肌注或口服这类药物,均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试。 头孢菌素类,是一种较为庞大的种类,根据其特点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并不断有更新产品问世。 与前两者结构类似的抗菌药物还有头孢霉素类、单环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它们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一起被统称为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这类药物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氟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目前应用比较广泛。该类药物应避免应用在18岁以下未成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四环素类,此类药物应避免应用在8岁以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其他还有磺胺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硝基咪唑类、糖肽类、甘氨酰环素类等。此外,广谱抗菌药物还包括各类抗真菌药物。 同类的抗菌药物尽管在化学结构上相似,但其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适应证都存在着巨大差别。患者在叙述用药史的时候笼统称“使用过头孢”而不能准确说明具体品种,对医生进行准确评估此前的诊疗没有太大的帮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都是庞大的族群,不要因为用过其中某个品种无效而否定整个类别,导致失去最优治疗方案。 理想的抗菌药物应该有以下特点:良好的抗菌药物活性,能够在感染部位达到并维持治疗浓度,不良反应少而轻微,价格低廉。目前,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不仅是人类在医药开发中必然的产物,也是临床实践的需要。多数现存的抗菌药物,均有其针对特定病原体、特定感染部位或特定人群的特点,具有特定的临床地位。同时,抗菌药物的多样性,对于防止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 不能说哪一种抗菌药物是最好的,只能说具体在某位患者、某个部位的某些特定病原体感染,何种药物是恰当的选择。对医生而言,药物的“好坏”在于其是否适合患者病情。对于患者来说,要避免因为某次感染应用某种药物疗效显著而迷信该药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