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景超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儿童时期多为感染性发热,是机体抵抗“外邪”的表现,是一种正常反应。当小儿发热时,家长大都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会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 一、一般调护 1.饮食宜清淡。孩子发热时会不想吃东西、想吐或呕吐、腹胀腹痛或腹泻等,这些是脾胃虚弱的表现。发热的时候,饮食宜清淡,可以吃些白粥、小米粥、菜粥等;热退后,适当调补,可以进食鸡汤、鸡蛋羹等。 2.多喝温水和热粥。发热期间消耗最多的就是津液,多喝温水和热粥会补充津液。津液不枯,汗才得出,大小便才能正常。 3.适当休息,多泡脚。泡脚时间以10分钟~15分钟为宜,可反复加热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4.物理降温法。冰敷适合高热但没有怕冷、鼻塞、流涕的孩子;如果孩子畏寒、鼻塞、流涕,则用温水外敷。 5.药物退热法。如果畏寒、无汗、高热,可用退热药(口服布洛芬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或外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右旋布洛芬栓等)发汗退热。 二、错误的做法 1.将发热的患儿裹得严严实实的,不仅会影响散热降温,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给患儿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利于散热。 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当孩子发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身体与冷水的温差较大,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症状。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擦浴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才能达到退热的效果。 3.不正确使用退热药。退热药若是应用不当,可引起小儿大汗淋漓,使小儿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当体温低于38.3摄氏度时,可以让孩子多喝温水,密切注意其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则要让孩子服用退热药。 4.随便给孩子服药。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常去药店自行购药给孩子吃。小儿病情变化快,药物耐受性差,加上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故易受药物影响,造成脏器损害。有些家长将自己的药给孩子用,结果孩子服药后出现血尿及药物性损害。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成人的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药。 5.盲目喂消炎药物。“是药三分毒”。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损害。正确的做法是:小儿发热时,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6.有点小病就打点滴。有可能会出现输液不良反应及引起交叉感染。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充分休息,多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治疗。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饮食欠佳,可以静脉输液。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小儿内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