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脑卒中症状早识别 |
|
□王锦阳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引起的脑部组织损伤。脑卒中会造成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比较高,且总体治疗难度大、花费高。因此,科学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识别与处理 了解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是早期识别和处理的关键。常见的脑卒中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手脚麻木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如果人们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接受规范的治疗和后期康复,不能自行服用药物。脑卒中的治疗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重建血流,拯救患者受损的脑组织,尽可能地减少后遗症。 预防策略 健康饮食 预防脑卒中的饮食原则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控制甜食和高糖饮料的摄入,比如蛋糕、可乐等;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比如膨化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富含纤维食物的摄入量,比如绿色青菜、西红柿、苹果、南瓜、芹菜等。同时,要保证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 合理运动 预防脑卒中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跳舞等,可以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增加血液循环;抗阻运动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代谢水平。此外,打太极拳也被认为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在选择运动方式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同时,需要避免过度运动和长时间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控制慢性疾病 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增加脑卒中的风险。为了有效控制这些慢性疾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如果发现血压、血糖或血脂水平异常,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通过积极控制慢性疾病,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性药物使用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避免不合理的药物使用,避免滥用抗栓药物、抗生素、消炎止痛药物等,以免诱发脑卒中。 脑卒中的防治需要人们未雨绸缪,通过识别和干预风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希望大家行动起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作者供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