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治疗 □莫励华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患病后会出现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易疲劳等症状,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症单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常会反复发作,发作也可以自行缓解,部分可出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相关知识了解较少。 抑郁症的病因 遗传因素 根据家系调查显示,有40%~70%的抑郁症患者有遗传倾向。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罹患抑郁症的危险性概率高于一般人群2倍~4倍。 生化因素 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和内稳态功能出现紊乱,而药物治疗的药理学作用在于恢复这些功能的正常调节水平,而服用药物治疗多在2周~4周才开始起效。 心理、社会因素 应急性生活事件是危险的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失业、离异、婚姻关系紧张、家属突患重病或离世等均可导致抑郁症。长期的不良处境,如贫困、家暴、失业、慢性疾病等,也可诱发抑郁症。 抑郁的表现 抑郁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行动迟滞等“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是抑郁发作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心烦意乱,但可强颜欢笑,自我评价过低,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情感低落通常有昼重夜轻(晨重晚轻)的节奏,这是抑郁症的典型特点,其表现是早醒,醒后常胡思乱想,迷迷糊糊,疲乏不堪,痛不欲生;上午工作学习提不起精神,消沉郁闷,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明显下降;午后自感抑郁情绪有所减轻。黄昏或傍晚开始感到稍有点轻松,疲乏感减轻,与家属有了一些交流的欲望;晚上是一天中感觉最好的时段,与人的交流也显得较为轻松,似乎又找回了以往正常状态的感觉,家属也会认为患者已恢复正常;睡前情绪又开始低落,进入次日抑郁的前兆时段。 抑郁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为改善此高复发性疾病的预后,防止复燃及复发,提倡全病程治疗。 药物选择。抗抑郁药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综合考虑其症状、年龄、性别,是否伴有其他躯体疾病,患者既往的治疗经过、治疗成本等。 用药健康教育。用药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中症状改善的规律和用药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争取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和按医嘱规范用药。 剂量与疗程。尽量单一用药,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药量,要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至少6周)。首次发作的维持治疗,应持续6个月~8个月;出现2次以上的复发,尤其是青少年发病、既往有自伤行为或自杀观念的、病情严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或有家族病史的,药物治疗时间至少2年~3年;对于复发的抑郁症患者,建议长期维持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帮助改善慢性抑郁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矫正其认知偏差,减少情感症状,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改善应对问题的能力。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例,通过帮助患者认知并矫正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缓解情感压力、减轻抑郁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达到降低抑郁疾病复发率的目的。 其他治疗方式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治疗原理是通过适量的电流刺激诱发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引起患者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而在治疗前,给予静脉麻醉及肌肉松弛药物,使抽搐发作不那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感受不到疼痛,帮助最大限度快速有效地缓解症状,疗效可达86.7%~94%。 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在某一特定大脑皮质部位给予重复刺激,通过改变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从而在短期内改善抑郁症状和自伤行为。 运动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治疗轻、中度抑郁障碍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但不能作为单一的治疗方法。有研究结果表明,每天运动,持续7天~10天就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