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波
粪便是食物经消化道,经过一系列机械作用和化学反应后未被吸收而产生的残渣,最后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的物质。通过粪便检查可以及时了解人体是否存在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病,对疾病诊断与疗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标本采集要求 第一,采集时留取异样部位粪便5克(约手指头大小),并在1小时内送检,有特殊要求的,还需要保温送检。第二,注意食物及药物对粪便检查的影响,如蔬菜、动物血、钡剂、大黄等,可使大便呈绿色、黑色、灰白色、紫色。第三,避免尿液、经血等混入粪便。 粪便检查的适应证 腹泻、腹痛、腹胀,长时间便秘,消化不良,粪便中出现明显未消化的食物,颜色有明显异常,性状改变,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史,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等。 粪便检查与相关疾病 正常成人粪便颜色为黄褐色、软而成型,呈香蕉状;婴儿粪便颜色为黄色或金黄色,因含水分较多,呈“糊状”或“炒蛋样”,还可看到由未被消化吸收的脂肪与钙或镁结合形成的白色凝乳块样物质。 性状及颜色 稀糊样或稀汁样便,反映肠蠕动亢进,提示腹泻。 米泔样粪便,粪便呈米泔水样无粪质的白色混浊液体,并含有黏液片块,提示霍乱或副霍乱感染。 黏液便,提示小肠炎或大肠病变。 果冻样便,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或痉挛性便秘。 脓性便或脓血便,提示下段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结肠直肠癌。 巧克力或暗红色稀果酱样便,提示阿米巴病。 大量黏液及脓便,提示细菌性痢疾。 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常见于痔疮或肛裂出血。便后肛门滴血,为痔疮;血滴附着于硬结大便表面,为肛裂。 黑色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黏膜脱垂、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白陶土样便,提示阻塞性黄疸。 细条状便,提示直肠狭窄,常见于直肠癌。 深黄色,提示溶血性黄疸,伴有溶血性贫血。通常由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痢疾或中毒引起。 白色或灰白色,提示胆汁排泄障碍,常见于胆管梗阻或胆结石。 白色油脂状,并有恶臭,提示胰源性腹泻或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 白色黏液状,提示慢性肠炎、肠息肉和肿瘤。 绿色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伴有大量泡沫,提示消化不良,或肠道功能紊乱。绿色混有脓液,提示急性肠炎或细菌性痢疾。 气味 正常粪便含有蛋白质分解产物,味道微臭。粪便气味还与饮食习惯有关,以蔬菜为主臭味较小,以肉类为主臭味较大。正常婴儿粪便无特殊臭味,纯母乳喂养儿粪便可有酸味,牛乳喂养儿粪便可稍有臭味。 酸臭味,提示腹泻(尤其是消化不良)、糖类异常发酵。 恶臭味,提示慢性肠炎、慢性胰腺炎。 腐臭味,提示直肠癌或直肠溃疡。 血腥味,提示坏死性肠炎。 细胞检查 正常粪便无红细胞,白细胞偶见。 红细胞出现和增多,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痢疾、肠炎、肠癌、肠息肉、外伤和痔疮出血。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钩虫病。 吞噬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霍乱、副霍乱。 胆红素检查 正常粪便胆红素阴性;胆红素阳性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 隐血检查 消化道出血小于10毫升时,肉眼观察粪便无法发现,在显微镜下也无法发现,必须通过隐血检查才能证实有出血。粪便隐血检查呈弱阳性或阳性,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肠结核。多次隐血检查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或消化道肿瘤。 食物残渣检查 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结缔组织,极少量的脂肪小滴和淀粉颗粒。食物消化不全时,粪便中可见各类残渣。 淀粉颗粒增多,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 脂肪小滴增加,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腹泻及吸收不良。 肌纤维增多,常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或消化不良。 细菌培养 正常粪便培养无致病菌,致病菌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正常粪便培养霉菌极少,数量增多常见于应用抗菌药物后导致的菌群失调或受污染引起。 寄生虫卵检查 正常粪便中没有寄生虫卵,粪便中发现寄生虫卵,提示有寄生虫感染。 (作者供职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