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江
在儿童成长过程当中,部分儿童会患上小儿鞘膜积液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儿日后生育能力造成一定影响。而有些家长,因对这种疾病了解的不够多,所以没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儿童受到严重影响。 什么是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指睾丸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超过了正常量而形成的囊性病变。各个年龄阶段都可发生鞘膜积液,但好发于小儿。 鞘膜积液有以下几种症状 囊肿、包块 家长在给患儿换尿布或洗澡时,发现患者大腿根部或阴囊内,可摸到一个囊性肿物。多数是单纯的卵圆形包块,发生在一侧或两侧。按压肿物一般不能消失,用手电筒照射肿物,可见透光、透亮。 囊肿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白天患儿多是站立位,活动量较大或频繁哭闹之后出现囊肿;晚上患儿平躺安静入睡后,积液回流到腹腔,囊肿可变小或消失。 坠胀、疼痛 一般是在肿块较大时,阴囊肿大会压迫神经,产生有坠胀感或疼痛感。患儿常因不会表达而出现哭闹不止。 鞘膜积液的分类 睾丸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腔内有较多的浆液聚集,呈梨形或卵圆形,睾丸位于积液中央,不容易被触及。 精索鞘膜积液 鞘状突在精索段没有闭合,形成了实质为囊性积液的肿块,肿块位于睾丸以上到腹股沟的部位,呈卵圆形或梭形,多囊时可为哑铃型,可随着精索移动,睾丸形态正常。 混合型鞘膜积液 睾丸、精索均存在积液,可并发腹股沟斜疝。 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状突未闭合 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状突与腹腔相通,使腹腔内的液体流入睾丸鞘膜腔内,积液形成的肿块大小可以随着体位变化而变化。 如何识别 阴囊内或腹股沟区囊性包块;鞘膜积液增多、张力高时,可出现下坠感、胀痛;交通性鞘膜积液,站立时肿块增大,平卧后缩小或消失;睾丸鞘膜积液,无法触及睾丸及附睾;精索鞘膜积液,在囊肿下方可触及睾丸及附睾;透光试验阳性(关灯后,用手电照射肿块中央)。 鞘膜积液对睾丸的影响 如果鞘膜积液张力较高,可对睾丸的血液循环有影响,对睾丸的实质造成压力,增加阴囊内的温度,从而影响睾丸的形态和功能。 处理方法 持续观察 适用于病程缓慢,积液少、张力小而长期不增长,且无明显症状者。针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成功后,鞘膜积液往往能自行消退而无需手术。此外,1岁以内患儿的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不需手术。 手术治疗 如果积液较多或者在1岁仍未见消退且伴有临床症状的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发现小儿阴囊肿大要到医院及时就诊。大龄儿童的鞘膜积液,非交通性可能大,自发消退的概率达75%,建议随访观察6个月~9个月后再考虑治疗。由于绝大多数的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新生儿在1岁前会自行痊愈。定期随访观察的风险是比较低的,通性鞘膜积液发展成腹股沟疝甚至嵌顿性疝的可能性很小。早期手术干预的指征包括合并了腹股沟疝或睾丸病变。大于12个月未痊愈的鞘膜积液可以作为手术指征。 (作者供职于河南宏力医院泌尿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