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马亮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咳”是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是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多声痰互见,故并称“咳嗽”。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属于急性症状,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多为慢性症状,复感外邪亦可急性发作。冬春季节是咳嗽高发季节,患者一般多是因外感风寒等邪气侵袭所致。 临床表现 患者病初时多为干咳、咽喉痒或疼痛,数天后咯出少量黏痰或稀痰,可伴有发热、恶寒、流涕、头身疼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 艾灸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咳的治疗效果。冬春季节受凉引起的咳嗽,可以采用隔药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 麻黄、葶苈子、莱菔子各等份,将少许冰片研磨成粉备用,用水调和制作成厚度0.6厘米~1厘米,直径约3厘米大小的圆饼。 取穴 患者仰卧位,取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将药饼放在穴位上,取大小适中的艾炷置于药饼上点燃,每个穴位灸3壮~5壮,或者皮肤潮红即可。 按语 麻黄、葶苈子、莱菔子、冰片皆入肺经。麻黄,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平喘;莱菔子,降气消痰;冰片,清热止痛。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大椎穴位于背部,邻居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定喘穴,经外奇穴,具有止咳、平喘、宣通肺气的功效;肺俞穴,足太阳经背部的穴位,因其内应肺脏,是肺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疗肺脏疾病的重要穴位。《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艾灸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驱散寒邪、补充阳气的作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