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德超 周学良 阎静
3年前,小丽是一所大学艺术系大二学生。她美丽大方,品学兼优。爱美的她一直定期参加学校社团里的瑜伽培训班。一天下午,她做拉伸动作时觉得右大腿外侧持续性疼痛,越拉伸,疼痛越严重。她在更衣室里进行自我检查,发现右大腿膝关节外侧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硬疙瘩,触之有压痛,而且局部皮肤温度高于周围皮肤。于是,小丽周末去医院做了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软组织里面有肿块,股骨局部回声不正常,超声科医生建议小丽做穿刺活检。穿刺活检结果提示:骨肉瘤。 骨肉瘤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60%的骨肉瘤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骨肉瘤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经常形成梭形的瘤体,可累及骨膜、骨皮质、髓腔,病灶切面呈鱼肉状,为棕红色或灰红色。骨肉瘤的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尤其是夜间,部分患者膝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和静脉怒张。 小丽的母亲听说女儿得了骨肉瘤,哭红了双眼。 小丽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可越查越难受,因为网上说得了骨肉瘤,5年生存率只有50%~60%。小丽的父母带着她到北京一家大医院就诊。专家经过会诊,认为小丽的骨肉瘤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建议扩大范围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以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尽管小丽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右腿,但是为了活命,只好接受了外科手术切除术。术后,小丽休学,在家调养。每个月,小丽都要到当地的肿瘤医院进行辅助性化疗。这让小丽痛苦不已,她最爱的长发因化疗已经脱落大半,人也消瘦了许多。小丽的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完成8个疗程的化疗后,小丽到医院进行复查。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肿瘤情况稳定,没有复发征象。 第二年秋天,小丽到医院进行复查。她做磁共振检查时,医生发现其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转移瘤,直径4.3厘米,与髂总动脉粘连。小丽一家如五雷轰顶。小丽的父母带着小丽再次来到北京。医院专家说:“肿瘤与血管粘连加重,外科手术无法根治性切除,建议继续化疗联合放疗。”小丽的父母反问道:“8个疗程的化疗都没有完全控制住,再多几个疗程就能控制住吗?”小丽听说又要化疗,在家里闹脾气,坚决不去医院。 经过多方打听,小丽的父亲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找到国内著名的介入专家韩新巍。韩新巍仔细阅读了小丽的磁共振片子,认为确实是淋巴结转移,但病灶比较局限,可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淋巴结转移瘤进行精准“打击”。韩新巍说,病灶距离髂动脉血管比较近,对于靠近髂动脉血管的肿瘤可以采用放射性粒子(这里用的是125I粒子,即碘-125粒子)植入术进行治疗,125I粒子能够持续释放γ射线,对周围1厘米以内的肿瘤进行精准“打击”;对于远离髂动脉血管的肿瘤,可以采用消融术进行治疗。小丽的父母问:“北京医院的专家认为这个病灶靠近动脉,位置特殊。现在,你们用粒子治疗会比放疗更加高效吗?能控制残留的肿瘤吗?”韩新巍耐心地解释道:“传统的外放疗是一个体外机器产生X射线,X射线穿过皮肤进入肿瘤内部,使肿瘤细胞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链断裂而凋亡。对于一般肿瘤,传统的外放疗剂量是60Gy(放疗剂量的单位)。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近距离放疗,是将穿刺针刺入肿瘤,将可以持续释放γ射线的粒子永久性植入肿瘤内,开启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低剂量辐射,局部肿瘤累计受到的辐射剂量可以达到200Gy~300Gy(远远超过外放疗的60Gy),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控制。”小丽的父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比较好,小丽痛苦也小,就回家劝说小丽。小丽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医生对小丽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瘤进行了磁共振引导下消融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在用粒子植入穿刺针穿刺的同时,进行消融毁损。手术用时大约40分钟。术后,小丽说:“我躺了一会儿手术就结束了,感觉就像蚂蚁咬了一小口。”术后2个月,小丽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复查。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局部病灶完全失去活性。小丽还要接受化疗,以进一步巩固手术效果。韩新巍特别细心,在查房时送给小丽一本书《唤醒内在的智慧》,并鼓励小丽:“好好看病,好好养身体,好好读书,啥时候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小丽感动得泪流满面。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