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专家高传玉呼吁加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打消顾虑、积极溶栓治疗
参加“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专项活动时,心血管病专家、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副院长高传玉深入宝丰县人民医院、闹店镇镇卫生院、肖营村卫生室和患者家中了解情况。高传玉很看重基层胸痛救治单元的作用,鼓励有救治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打消顾虑,对患者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问: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什么要鼓励乡镇卫生院大胆进行溶栓治疗
高传玉
心肌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老百姓也知道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病,症状重、起病急、死亡率高。对该病的防治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急性心肌梗死防治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临床预后仍不容乐观。 2001年~2011年,中国10年心肌梗死研究(China Peace)显示,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为13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约为10.1%,很多患者合并心力衰竭。 2015年中国胸痛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到目前(2023年)为止,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缩短为312分钟,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住院死亡率平均为3.6%(不包括自行出院患者)。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长,即患者从有症状到见到医生时间非常长,不能在“黄金救治时间”(120分钟内)得到及时救治。2.再灌注比例低,即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有效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的比例较低。 近几年来,中国已建成2440余家胸痛中心,河南省已建成214家,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12小时内再灌注比例从36%增高到88%,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从13小时降低到312分钟。 住院死亡率从2011年的10.1%降低到3.6%,医院内D-W(患者到达医院-开通梗死冠状动脉)时间在72分钟左右。但是,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影响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有4点: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仍很长;老百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非常欠缺;更靠近患者的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缺乏有效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科普广度、深度和效果亟须提高。
问:加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高传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依然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我国胸痛中心建设项目已取得显著成绩: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明显缩短(约312分钟),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约3.6%),但距“黄金救治时间”(小于120分钟)仍有较大距离。 现有胸痛中心项目建设不能完全解决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的救治瓶颈,要加强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让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距患者更近。出现症状后,一定要让患者尽快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救治。 鉴于目前中国的医疗结构,在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通过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在以下四个方面改善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瓶颈:加强科普教育,让患者一出现胸痛,就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单位能及时早期发现、识别心肌梗死;对怀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就地溶栓,努力缩短缺血时间,使患者能在“黄金救治时间”120分钟内开通堵塞的血管,降低死亡率。 溶栓治疗就是应用高效、靶向溶栓药物,尽早、尽快溶解血栓,开通堵塞的血管。只要患者能确诊、没有溶栓禁忌证,就可启动溶栓治疗。全国和河南省数据已经表明许多具备条件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生有成功溶栓的病例和经验。也就是说,老百姓一旦患病就要尽快到达距离最近、有救治能力的医疗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如胸痛救治单元或胸痛救治点。早期识别、尽快确诊、立即溶栓,可以有效缩短缺血时间,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胸痛救治单元或胸痛救治点也能有效提高科普力度、深度和效果,让老百姓知道一有症状,应及时拨打120并及时将患者送至就近医疗机构。
问 乡镇卫生院溶栓时需要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高传玉
目前,在一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多负责慢病管理和公共卫生项目,专业人员缺乏,基础的医疗设备不齐,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不足,是目前开展溶栓的主要障碍。另外,由于没有经验,担心溶栓治疗的副作用,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就是以项为抓手,目推动救治单元的标准化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知识培训、临床技术水平提升和基本设备配置。现在的溶栓药物是高效靶向药物,溶栓成功率高,极少发生出血等并发症,且操作简单。如果未来胸痛救治单元能够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形成有效的胸痛救治网络,完善胸痛救治“三全模式”(全员、全域、全程),必将缩短总缺血时间,降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从而造福广大老百姓。 (高玉元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