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沛宛 李颖颖
冬季,自然界草木凋零,阳气闭藏,万物蛰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敛。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因此,冬季养生要顺应“冬藏”的特点,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做好准备。
饮食养生 冬季,人们的饮食应以温补、平补为主,远离寒凉食物。主食类,除了选择日常的米饭、面食之类,人们还可以选择山药、红薯、芋头等食物代替部分主食;蔬菜类,人们可以选择时令蔬菜,如萝卜、白菜等,适量摄入深色蔬菜;肉类,人们可以选择牛肉、羊肉、鸡肉等温性食物。 此外,冬季进补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盲目进补。体寒者,冬季可适量食用羊肉、鸡肉、韭菜、红枣、核桃、山药、桂圆等,炒菜时可以加一些葱、姜、蒜及大料等,尤其要注意禁食生冷食物;体热者,冬季食补不宜过于温热,可适量摄入平补之品,如山药、银耳等。 推荐食疗方 养生粥 材料:黑豆15克,炒芡实15克,莲子15克,黄芪10克,白扁豆15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3克~5克。做法:陈皮、黄芪用纱布包起来,和其他食材一起放入高压锅内,煮30分钟后换砂锅熬2小时~3小时。功效:健脾祛湿、益肾固阳。 山药大米粥 山药性平,药性温和,不燥不腻,入三焦,可补三焦气阴。材料:山药、大米适量。做法:将山药切成约2厘米长的小段,去皮,和大米一起熬成粥。功效:益阴生津,尤其适合干燥季节食用。 四仁禽蛋粥 材料:白果仁5克,杏仁5克,核桃仁10克,葵花籽10克。做法:将所有材料研成粉,每天早晨加生姜(3片)和鹌鹑蛋(3个~5个)蒸羹或煮粥服用。功效:白果仁、杏仁可以降气平喘;核桃仁可以补肾助阳、温肺定喘;葵花籽性平,味甘,有补虚损、消积滞的功效。白果仁、杏仁、核桃仁、葵花籽均为植物种子,富含油脂,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鹌鹑蛋味甘,性温、平,可益气、补五脏、强肝肾。 运动养生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运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运动开始时间不宜过早,建议人们早上9时以后开始运动,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度,不可大量出汗,以免耗散阳气。人们可以选择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散步等相对舒缓的运动方式,或者搭配健身器材进行抗阻运动,如哑铃等。 情志养生 在情志方面,言语耗气,多思费精血。因此,人们要少思少言,以保养气血。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阳虚体质和气郁体质者,应注意调节情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绘画、唱歌、听音乐等方式,保持心情愉悦。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冬季应早睡晚起,与日光同步,顺应“冬藏”的特点。此外,冬季天气寒冷,如果遇到极端天气,人们要减少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发生冻疮。 中医干预 艾草泡脚 每天晚上用10克艾草煎水后,睡前泡脚,一般每次半小时,泡到身体发热即可,不要出汗。睡前泡脚可以改善各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艾灸关元穴 艾灸关元穴,每次15分钟~30分钟,可以预防脑血管疾病。 中药脐贴 取肉桂、丁香、吴茱萸各10克。将所有材料研成粉,适量放入肚脐内,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一般2天~3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上述药粉可以益火消阴、补肾助阳,暖脾胃、散寒邪。 中药鞋垫 取附子27克,肉桂9克。将所有材料研成粉,撒在鞋里垫脚。附子、肉桂可以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脚不寒则身不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