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
中西医结合应对功能性胃肠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的优势
面部针刺治疗神经性面痛
1
11 1 2024年1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
 

  儿童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咳嗽”及“肺炎喘嗽”等范畴。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与康复特色优势,结合本轮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本方案,供临床参考使用。

预防方案

一般预防
    避寒保暖,适时增添衣物,切忌汗出当风;合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保证营养充足;作息规律,适度活动,减少聚集,勤开窗通风换气。
食疗预防
    针对儿童的不同体质,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辅助预防。对于平素易食积、有口气、腹部胀满、大便酸臭、便秘、或者夹有食物残渣的食滞体质儿童,可以食用山楂、麦芽、陈皮、莱菔子等消食导滞;对于体形偏胖、不喜活动、汗多而黏、大便不易成型的痰湿体质儿童,可以食用陈皮、茯苓、生薏苡仁、赤小豆等化痰利湿;对于平素容易感冒、面色萎黄、自汗便溏的气虚体质儿童,可以食用黄芪、党参、山药、大枣等健脾补气;对于形体偏瘦、急躁易怒、手脚心热、盗汗便干的阴虚体质儿童,可以食用西洋参、玉竹、石斛、百合等养阴生津。
    注 食疗预防时间建议3天~5天。
中医特色疗法预防
    小儿推拿
    适应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食滞体质。
    推荐穴位:腹部、足三里穴、脊柱等。
    功效:调和脏腑、健脾和胃。
    操作方法:摩腹100次~300次,揉足三里穴30次~50次,捏脊5遍~7遍。大便干,加清肺经、清大肠经;脘腹胀满,加揉板门穴;汗多,加补脾经。
    中药足浴
    适应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
    推荐药物:黄芪、炒白术、炒苍术、防风、白芷、石菖蒲、藿香、桂枝、陈皮等。
    功效:补气固表、芳香化湿。
    操作方法: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煎煮,大火煮10分钟转中小火30分钟,取汤2000毫升,置于足浴盆内,加凉水调节温度为37摄氏度~40摄氏度,患儿取坐位,双足浸泡在药液中,药液以浸泡过足踝为度,每次浴足15分钟~30分钟,每天1次,以头身微微发汗为度。根据地域不同,可选取不同功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穴位贴敷、香佩疗法、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调理体质,未病先防。

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
    病因分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风、寒及热邪等,内因责之于肺脾气虚、卫外不固。病位主要在肺。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肺外合皮毛,邪气外袭,则成邪犯肺卫证。外邪入里,成风热(寒)郁肺证或外寒内热证;痰热互结,热壅血瘀,热重蕴毒,成痰热(毒)闭肺证或痰瘀闭肺证;病程迁延,耗气伤阴,而见阴虚肺热、肺脾气虚等热病后期诸证。
治则治法
    初期、极期祛邪为主,恢复期以扶正为要。据证选用辛温发汗、辛凉解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通腑泄热及益气养阴之法。据地域及季节不同,可因时因地制宜。
分期论治
    初期
    风寒束表证。症见发热或未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口淡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则:辛温发汗。
    推荐方药:葛根汤、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葛根汤组成:葛根12克,炙麻黄6克,桂枝6克,生姜9克,炒白芍6克,大枣9克,炙甘草6克。
    加减:咳嗽重者,加前胡、清半夏;痰多者,加陈皮、清半夏;烦躁者,加生石膏。
    若出现气急鼻煽等风寒郁肺证,可给予华盖散。
    常用中成药:三拗片、感冒清热颗粒等。
    外寒内热证。症见高热,恶寒重,无汗,流清涕,头痛,身痛,或咽痛,咳喘,烦躁,口渴,纳差,心下疼,呕吐,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紧或沉弦,指纹浮红或紫滞。
    治则:解表清里。
    推荐方药:葛根汤合大柴胡汤或大青龙汤。葛根汤合大柴胡汤组成:葛根12克,炙麻黄6克,桂枝6克,生姜6克~15克,炙甘草6克,炒白芍6克,大枣9克,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6克,枳实6克,生大黄3克。
    加减:便溏者,去生大黄;热重者,加生石膏。
    常用中成药:杏贝止咳颗粒、防风通圣丸等。
    风热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流黄涕,咳嗽,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则:辛凉解表。
    推荐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银翘散组成:金银花9克,连翘9克,竹叶9克,荆芥6克,淡豆豉6克,芦根9克,薄荷6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甘草6克。
    加减: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僵蚕、玄参;高热者,加生石膏、栀子;咳甚痰黄,加浙贝母。
    若出现咳嗽气急、鼻翼翕动等风热闭肺证,可予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常用中成药:热炎宁合剂、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宣止咳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宝泰康颗粒、芩香清解口服液等。挟积滞者,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极期
    痰热壅肺证。症见高热,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鼻翼翕动,面赤唇红,口干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清热涤痰、泻肺止咳。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常用药组成:炙麻黄6克,苦杏仁9克,生石膏15克~30克,全瓜蒌10克,黄连3克,清半夏6克,葶苈子10克,大枣6克,甘草6克。
    加减: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痰黏稠者,加川贝母;便秘、呕吐者,加生大黄、竹茹。
    若出现烦躁,壮热难退,鼻孔干燥,涕泪俱无,为热甚蕴毒之热毒闭肺证,可合黄连解毒汤;若出现咳嗽阵阵,目红面赤,兼见肝火犯肺证,可合黛蛤散。
    常用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等。
    痰瘀闭肺证。症见高热不退,咳声剧烈,或咯血,鼻翼翕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或口唇发绀,烦躁不宁,胸痛,便秘,呕吐,心下疼,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黄厚腻,脉弦涩,指纹紫滞。
    治则:清热化瘀、开肺通腑。
    推荐方药:千金苇茎汤、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常用药:芦根15克,薏苡仁9克,冬瓜仁15克,桃仁9克,柴胡9克~15克,黄芩9克,赤芍、白芍各9克,清半夏6克,生姜6克~15克,炒枳实6克,大枣9克,大黄3克,桂枝9克~12克,茯苓9克,丹皮6克,甘草6克。
    加减:痰黏稠者,加川贝母;热重者,加生石膏;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小儿牛黄清心散;面白肢厥、呼吸不利,可加独参汤或至宝丹鼻饲或灌肠。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咳片、小儿肺热清颗粒等。
    恢复期
    阴虚肺热证。症见低热,盗汗,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口渴,便干,纳差,面色潮红,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紫。
    治则: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常用药: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天花粉9克,桑叶9克,炒白扁豆9克,炙甘草6克。
    加减:低热缠绵者,加青蒿、地骨皮;久咳者,加百部、炙紫菀;食少纳差者,加焦山楂、炒麦芽;汗多者,加浮小麦、煅牡蛎。
    常用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等。
    肺脾气虚证。症见久咳无力,动则益甚,低热起伏,面色少华,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指纹淡红。
    治则:补脾益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常用药:党参(人参)6克~12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麦冬9克,陈皮6克,姜半夏6克,紫菀9克,炙甘草6克。
    加减:纳差,加厚朴、炒麦芽;汗多,加炙黄芪、煅牡蛎;便溏,加炒山药、炒白扁豆。
    若后期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实变面积仍较大,证属气虚血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若气虚、阴虚皆备,可予竹叶石膏汤。
    常用中成药:黄龙止咳颗粒等。
    注: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谨防邪陷正脱等变证出现。上述中药剂量为4岁~7岁的患儿常规用量,临床可根据病情、体质、地域及不同年龄段酌情加减。中成药剂量参照说明书,无儿童用法用量者可据成年人用量酌情应用。对药物有特殊煎服法,请遵医嘱。

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贴敷
    散寒止咳贴剂
    适应证:风寒束表证。
    推荐药物:麻黄、炒白果仁、细辛、五味子、炒白芥子等,用醋(姜汁醋)等赋形剂调匀。
    推荐贴敷穴位:大椎穴、双肺俞穴等。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清热止咳贴剂
    适应证: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推荐药物:桑白皮、地骨皮、杏仁、胆南星等,用醋等调匀。
    推荐贴敷穴位:天突穴、膻中穴、双肺俞穴等。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取药贴于相应穴位。6月龄至1岁,贴敷1小时~2小时;1岁至4岁,贴敷2小时~4小时;4岁以上(包含4岁),贴敷4小时~6小时。若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瘙痒,即刻终止贴敷,必要时局部处理。
小儿推拿
    适应证:风寒束表证。
    推荐穴位:天门穴、坎宫穴、太阳穴、耳背高骨穴、内八卦穴、三关穴、膻中穴、肺俞穴。
    功效: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操作方法:推开天门穴、坎宫穴,揉太阳穴,掐揉耳背高骨穴,即头面四大手法20次~30次,顺运内八卦50次~100次,推三关100次~200次,揉膻中穴、肺俞穴30次~50次。
    适应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推荐穴位:肺经、大肠经、六腑、天河水穴、掌小横纹穴。
    功效:清热解毒、涤痰开闭。
    操作方法:清肺经200次~300次,清大肠经、退六腑各100~12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掌小横纹50次~100次。
针 刺
    适应证: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推荐穴位:双侧鱼际穴、尺泽穴。
    功效: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鱼际穴针刺方向及深度:取1寸(同身寸,下同)毫针向掌心劳宫穴方向刺入,3岁~6岁儿童针刺0.5寸,6岁以上儿童针刺1寸。尺泽穴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刺进针,针0.3~0.5寸。留针时间及补泻手法:留针5分钟~10分钟即可,中间行针1次,适度捻转提插、平补平泻;年患龄小或配合度不好者、可采用快刺不留针的方法。
中药足浴
    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推荐药物:北柴胡、黄芩、生石膏、大青叶、板蓝根、葛根、连翘、贯众、蒲公英等。
    功效:清热解毒、解肌退热。
    操作方法:同预防方案中足浴操作方法。
拔 罐
    适应证: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穴位: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每次8分钟~10分钟,隔天一次。患儿依从性差、不宜使用火罐者,可选用橡胶罐或抽气罐。
    注:中药、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中药溻渍、中药灌肠、刮痧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
居家康复
    针对出院或门诊药物治疗结束,仍偶有鼻塞流涕、咽干咽痒、间断轻咳、食欲不振、大便不调,患儿可采用中医药方法居家康复治疗,有助于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反复。
    膳食指导 营养均衡,食物多样化。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推荐生姜、山楂、鸡内金、白萝卜等;有便秘等症状,推荐蜂蜜、香蕉、火龙果、芹菜等。
    穴位按摩 病后遗留鼻塞、流鼻涕、嗅觉不敏感,患者可以按揉迎香穴、鼻通穴;咳嗽、咽痒者,可以按揉少商穴、天突穴;腹痛腹胀、纳食不佳者,可以顺时针摩腹、按揉板门穴,每次1分钟~3分钟。
    其他方法 可以采用五行音乐疗法,通过聆听五音与五脏、五志配合的乐曲,鼓动气血、调畅情志。也可以采用吹气球、吹喇叭、腹式呼吸等呼吸疗法,增强肺功能。学龄期儿童,可以做呼吸体操、五禽戏、八段锦,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文章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