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军 王中明
房颤的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心跳快且不规则,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不仅会影响心脏功能,还会增加发生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及时治疗房颤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房颤,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术。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但是不能根治房颤。以环肺静脉消融为特征的射频消融术作为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效果显著。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一种高频电磁波)引入心脏内,消除引起房颤的异常电信号源。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或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射频消融术在治疗房颤方面有显著优势,但是单次术后的复发率偏高。受年龄、解剖结构、病程等因素的影响,房颤患者的病情千差万别,简单而统一的诊断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基础疾病背景:有的房颤为阵发性的,有的为持续性(这种较多);有的无明显合并症(特发性),有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有的合并瓣膜病、心肌病等。医师应当把握好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适应证。阵发性房颤是射频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持续性房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往往需要多次进行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后,房颤为什么会复发 房颤早期复发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内发生持续时间大于30秒的房颤、房室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均被认定为早期复发。术后早期短暂房颤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原因有:1.射频消融术导致的热损伤和/或心包炎所产生的短暂刺激作用。2.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短暂不平衡产生心律失常触发灶。3.射频消融术产生的延迟效应,可能在术后的数天内出现消融损伤扩大或发生组织坏死。 尽管房颤早期复发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不应该马上进行再消融,因为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患者中,60%无进一步房性心律失常发作。 房颤晚期复发(>1年) 晚期复发的房颤多由起源于恢复传导的肺静脉触发灶诱发。对于非肺静脉触发灶而言,起源于右心房的房性早搏可能为引起房颤晚期复发的主要机制。 治疗方法 药物控制 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可能会因为炎性反应过程的消退而自行消失,因此部分医生选择在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这类药物有索他洛尔、决奈达隆、胺碘酮等。 再次消融 目前的消融设备和器械尚不能保证一次消融后永不复发。由于在射频消融术中是一点一点的消融,集点成线,两个消融环需要40个~60个消融点,任何消融点传导恢复均可能导致房颤复发。为了保证不过分消融,医生要控制消融功率和时间,不能为了提高成功率无限制地提高消融功率和延长消融时间。值得庆幸的是,对于二次消融,往往仅需补充几个消融点,就可彻底阻断房颤的传导通路。 (作者供职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相关链接
如何减少房颤复发的风险
除遵循医生的指示进行规范化治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控制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治疗或预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保护心脏功能。服用ACE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肌重塑;定期检查心功能和心腔大小;及时治疗或预防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等。 定期进行检查,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可穿戴式或植入式心电监测设备;记录任何不适症状或体征,并及时就诊。 积极配合医生,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要与医生沟通,让医生根据房颤的类型、持续时间、频率、严重程度、诱因等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告诉医生,便于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种类;在适当的时候,考虑再次进行射频消融术或其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