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腹膜透析期间的营养与饮食建议
妊高征威胁大 孕妇该如何防治
“沉默的杀手”——高血压病
如何正确应对鼻出血
带你了解脑动静脉畸形
1
11 1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如何正确应对鼻出血
 


□孙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鼻出血的情况。每当这时,身边的长辈们总是会告诉我们一些“偏方”,如用纸巾塞住鼻子,然后抬头,这样血就不会流出来了。那么,这些方法真的正确吗?
鼻出血的定义和原因
鼻出血又称鼻衄,通常是由于鼻腔内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引发鼻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是鼻部外伤,如车祸、跌伤、拳击伤、挖鼻孔等。此外,鼻腔异物、急性鼻-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以及一些特异性感染等也是导致鼻出血的常见原因。而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如血管瘤、鼻息肉和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引起鼻出血。此外,全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鼻出血。
鼻出血的表现
鼻出血时,血从一侧或两侧前鼻孔流出,或混于鼻分泌物内排出,或经后鼻孔至咽部,经口吐出。量可多可少,颜色可鲜红或暗红,可凝成血块。鼻内可见出血点、血管扩张或出血性新生物。患者可有血压高、头昏、头胀等表现,血液病患者伴有其他出血倾向,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亦可有相应表现。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虚脱、休克等情况,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降低。
鼻出血的应急处理
在处理鼻出血时,要保持镇定,避免紧张和恐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坐直或站立,头部微微向前倾,不要躺下或抬头仰视,以免血液流入口腔或喉咙。
使用干净的纸巾或棉球轻轻地塞住流血的鼻孔。注意不要使用过于粗糙或硬的纸巾或棉球,以免刺激伤口。
用手指捏住两侧的鼻翼,用力压迫约10分钟~15分钟,可以帮助止血。
保持口腔清洁,吐出口腔内的血液,不要吞咽。
如果使用填塞物(如棉球)止血后仍出血不止,应立即就医。
鼻出血的健康教育
避免抠鼻、用力擤鼻涕及拔鼻毛等不良习惯,以免损伤鼻腔黏膜。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当鼻腔干燥时,可使用1%薄荷液状石蜡或链霉素液状石蜡滴鼻,以保持鼻腔湿润。预防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避免感冒、肺炎等。
对于经常发生鼻出血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和鼻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处理鼻出血时不要慌张,要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措施。若频繁出现鼻出血且无法自行停止时,应及时就医。
鼻出血的预防
保持鼻腔湿润 干燥的环境容易导致鼻腔黏膜干燥,从而引发鼻出血。为了预防鼻出血,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或者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液保持鼻腔湿润。
纠正不良习惯 纠正抠鼻、用力擤鼻涕、拔鼻毛等不良习惯,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保持饮食均衡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增强鼻腔黏膜的抵抗力,预防鼻出血。
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 过度疲劳和紧张,容易导致鼻腔血管扩张,增加鼻出血的风险。因此,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和鼻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鼻出血。
鼻出血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用纸巾塞住鼻子是正确的止血方法。事实上,使用纸巾塞住鼻子并不能有效止血。正确的止血方法是使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填塞鼻腔,并用手捏住两侧鼻翼压迫止血。
误区二 鼻出血时应该仰头止血。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仰头不仅不能止血,还可能导致血液流入口腔或喉咙,甚至引起窒息。
误区三 鼻出血是常见的小病,不需要就医。这是错误的想法。鼻出血可能是鼻腔疾病、全身疾病等潜在疾病的信号,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误区四 鼻出血时应该喝水缓解。喝水并不能缓解鼻出血的症状。相反,大量饮水会加重鼻腔内的血液瘀积,不利于止血。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正确的止血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避免鼻出血的发生和减轻症状非常重要。通过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鼻出血。在面对鼻出血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及时就医是关键。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预防鼻出血。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