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平
小儿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肾脏疾病,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类型多样,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占小儿肾病综合征的90%以上。 发病原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该病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有关,导致血液中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该病的发生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即机体对自身肾小球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炎症反应和损伤。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该病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导致的肾损伤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等因素有关。 遗传性肾病综合征 该病由基因突变引起,如Alport综合征(一种遗传性肾炎)等。这些疾病导致的肾损伤与特定基因的缺陷有关。 临床表现 大量蛋白尿 患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尿蛋白定性试验结果为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于50毫克/千克。 低蛋白血症 患儿血液中的白蛋白降低,常低于25克/升。 高脂血症 患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水肿 患儿的全身或局部出现水肿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 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根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等典型表现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液中的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尿蛋白定性试验结果显示阳性。 肾活检 对于病理类型不明或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建议进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怎样治疗 普通治疗 低盐饮食,控制水和钠的摄入量;利尿剂治疗,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抗凝治疗,如低分子量肝素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生物制剂治疗,如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并发症处理 针对高血压、感染、血栓等并发症,进行相应的处理。 预防复发 患儿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少药物剂量,避免感染、过度劳累。患儿要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预防方法 预防感染 家长应保持患儿个人卫生,避免其与感染源接触;及时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合理饮食 患儿应坚持低盐饮食,控制水和钠的摄入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牛奶等;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适度运动 患儿应坚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心理调理 家长要关心患儿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总之,小儿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家长应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