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在急救室争分夺秒,有的在老家为乡亲传播健康知识,有的来到患者家中安抚患者……春节期间,医务人员以不同的方式,坚守岗位,守护群众健康,在忙碌中诠释不一样的年味儿。
“春节的忙碌对我来说是常态”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邢永田 文/图 “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摩洛哥留学生呼吸接近衰竭、血压与氧合无法维持……”2月10日(大年初一)晚,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李建朝接到该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张静通知后,和主管护师李建胜等携带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生命支持系统,火速赶往开封。 2月10日上午,患者突然晕倒、意识丧失,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抢救。经过积极救治,患者血氧饱和度仍然不断下降,血压无法维持,生命危在旦夕。当地医院紧急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求助。 李建朝和团队赶到医院后发现,患者病情危急,随时可能出现心脏骤停。李建朝用超声检查患者心脏发现,患者左心室血液较少,右心室严重肥大。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肺高压。 “上ECMO!”李建朝当机立断,紧急实施手术,用ECMO缓解患者右心室压力。生命支持系统运转后,患者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慢慢恢复正常。 2月11日1时30分,李建朝团队把患者安全转运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经血管外科、肺血管科、综合ICU(重症监护室)、呼吸科等多学科专家紧急会诊,CTA(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被诊断为肺栓塞。经过救治后,患者意识清醒,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即将康复出院。 “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再苦再累也值得。”李建朝说,“我已经记不清这是我值守的第几个春节了。春节的忙碌对我来说是常态。”

李建朝团队抢救患者
开在春节的移动诊所 本报记者 冯金灿 文/图 春节期间,在伊川县平等乡马回营村陈小兵老家的院子里,陈小兵的“春节移动诊所”又准时开诊了。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午,陈小兵从郑州回到老家后,戴上眼镜就开始为乡亲们看病。为排队的十几名乡亲们给出诊疗建议后,陈小兵才有空喝口水。 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主任医师,陈小兵因为人和善、医术精湛,每次回老家都会有许多人来找他看病。慕名而来的患者中多数是陈小兵老家周边的乡亲。只要有人来,他从不拒绝,始终面带微笑,耐心为每位患者看诊。 春节回家为乡亲们免费看病,陈小兵已经坚持了多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陈小兵的“春节移动诊所”又增加了一个新项目:培训乡村医生。 2月10日下午,陈小兵为排队的乡亲们看完病,就立刻来到马回营村卫生室,教同村和邻村的乡村医生科学处理肿瘤问题。 “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经过治疗后回归家庭。而这些康复期的肿瘤患者有时还需要治疗,这就需要基层医生提高肿瘤康复期的相关诊疗技能。”陈小兵说。 在培训乡村医生过程中,陈小兵还赠送了自己团队主编的医学图书《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全面说食管癌》,指导乡村医生提高服务水平。 2月12日(大年初三)下午,陈小兵应邀到伊川县人民医院开展教学查房,并对伊川县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医生进行培训与指导。2月13日(大年初四),陈小兵又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会诊和查房。 除了为乡亲们看病,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的陈小兵也十分重视提高乡亲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坚持把“健康大餐”送到老乡家门口。 大年初四下午,结束了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会诊和查房,陈小兵赶往伊川县半坡镇刘瑶村,与62名村民围坐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为他们开展健康科普讲座。 “春节前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也是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高发期。因此,很有必要为大家讲讲健康知识。”陈小兵说,“我平时见过太多的肿瘤患者由于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重视预防,最终导致疾病找上了门。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把预防理念放在重要位置。”

陈小兵为村民开展健康讲座
除夕 他们穿上了“情侣装” 本报记者 尚慧彬 通讯员 赵 琛 文/图

“我们也没想到,在除夕,我们俩都被安排到科室值班。那我们就一起在医院守岁吧。”王旭笑着说。王旭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今年是她上班的第五个年头。4年多来,她值了很多次班。但这个除夕却是她第一次和爱人一起值的“守岁班”。 王旭的爱人丰志鹏是2019年毕业后来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的。两个人在医院相识、相爱、结婚、成家,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相同的职业让他们对彼此多了一分理解。无论对方工作多忙,另一方从不埋怨。他们都是尽自己所能承担家里的事情。 除夕这天,王旭在22楼值班,丰志鹏在23楼值班,虽然两人距离很近,但由于值班期间不能离岗,两人也没有见面。年夜饭是丰志鹏订的餐。他匆匆跑下楼把饭送给妻子时,发现两人穿着同样的白衣和马甲,两人相视一笑。“哈哈,我们这样也是穿上了‘情侣装’呢。”王旭说。平时两人也没有特意穿过情侣装,没想到工作服成了两人的“情侣装”。两人在挂着彩灯的病房走廊里拍了张合影(如下图),纪念这个共同值班的除夕。 “穿上白衣,就意味着担起责任。千家万户团圆时,更需要我们守护好患者,守护患者的健康。”王旭说。 说起新年愿望,王旭说,新的一年,希望医院越来越好,家庭也越来越好;希望能有多一些的时间,一家三口可以一起去旅行,彼此多些陪伴;也希望各自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网约护士忙不停 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张 婧
“护士,护士,我妈又把胃管拔了。这大过年的,晚饭还没喂呢,能不能麻烦您来一趟。”2月11日(大年初二)19时许,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护士王慧珍忙碌了一天,刚准备下班的时候手机铃声响起,只听患者刘女士的女儿在电话那头又气又急。 王慧珍也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网约护士。距离下班时间已经过去2小时。王慧珍稍有犹豫,因为她刚刚答应爱人和孩子很快就回家,一家人正等着她一起吃饭呢。但王慧珍想到患者家属的焦急心情,就立即着手准备上门服务。她一边让患者家属在服务平台预约,一边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平台的老师沟通患者情况。 很快,王慧珍赶到患者家中。按照居家护理服务规范着装后,王慧珍来到患者房间,轻轻握住患者的手说:“阿姨,我是小王,您还记得吗?我是您在医院住院时的管床护士呀!”刘女士看向王慧珍,咧了咧嘴,露出无辜又委屈的表情。 “您饿了吧。不要着急,插上胃管,您就可以吃饭了。我等下让您低头吞咽的时候,您配合我的动作就行。”王慧珍边说边让家属准备好温水。 做好准备后,王慧珍很快就把患者的胃管留置到位。为防止脱管,这次王慧珍改变了固定方法,还进行了二次强化固定,并向家属详细交代了注意事项和防脱管技巧。 忙完这一切,收拾好东西,王慧珍才匆匆赶回家和家人团聚。
大年初一 “龙宝宝”来拜年 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符臻臻 文/图 “我和儿子谢谢你们,新年快乐!”家住郑州市的张女士一边轻抚着怀中的“龙宝宝”,一边向一直陪伴她的助产士邹艺说。 2月10日(大年初一)0时18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产房,伴随着一阵响亮的啼哭声,该院龙年第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宝宝趴在产妇身上的那一刻,张女士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帮助产妇顺利生产的邹艺微笑地看着这一幕。 据邹艺说,2月9日(除夕)22时,正在产房忙碌的邹艺接到通知:一名先兆临产的孕妇入住产房,让她做好助产准备。邹艺立即着手助产准备工作,清点用品,检查辐射台、吸引器等设备。 而此时,已经经历了一天的宫缩疼痛的张女士,在丈夫的陪伴下来到了产房。刚入待产室时,由于宫缩带来的疼痛,张女士处于特别紧绷状态。持续的疼痛让她产生了放弃顺产的念头,并向邹艺提出剖宫产的请求。在尊重患者请求的前提下,邹艺请来了值班医生刘彩和姬冰瑞。两位医生检查及评估后,建议张女士顺产。征得张女士同意后,邹艺、导乐师张新亚为她实施了导乐分娩。 来到导乐室,轻柔的音乐、温馨的环境让张女士放松了许多。随后,张女士宫口开全,顺利进入最后的产程。 “加油,憋住气、使把劲儿!”“深吸一口气,没问题的!”“出来了!原来是个小王子。”在邹艺的指导下,张女士顺利分娩。邹艺将宝宝清理干净后,放在了张女士的身上,让孩子第一时间感受妈妈的温暖(如图)。医务人员也为宝宝送上了准备好的红色“龙宝宝”玩偶。 “如果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就选择剖宫产了。你们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换来了我们母子的平安,实在太感谢了。”张女士说。

新春运动会传递健康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广辉
2月13日(大年初四)下午,在鲁山县库区乡韩湾村,乡村医生张向葵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新春运动会。村里的30多名孩子及近百名成人参加了这场比赛。 张向葵看到村里的孩子寒假期间整天玩手机,便倡议在本村组织一场新春运动会,得到村民的支持。大家积极报名参加,主动参与其中,有报名做主持人的,有当评委的,有当摄像的,有参与策划的。 村民新春运动会分别评出了前五名和参与奖。张向葵个人拿出了2000元现金,为参与者发放100元至30元不等的红包。 张向葵说,举办此次新春运动会是为了帮助孩子和成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培养他们勇于拼搏的精神,不仅能让孩子和成人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