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下一版  
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流派 八字家训传家久 德技双修济世长
蒲公英
药食同源话生姜
清代商丘医家田绵淮与中医养生典籍——《援生四书》
1
11 1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蒲公英
 

□李许要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未婚姑娘的乳房长了一个疙瘩,她的乳房不仅红肿,还很疼。其实,这个姑娘是得了乳痈。乳痈多发于哺乳期妇女,未婚姑娘患乳痈是很少见的。由于在封建时期,姑娘羞于开口,但日益加重的病情,让她忍无可忍。
    后来,姑娘的母亲看出了异样,以为女儿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就斥责女儿。姑娘羞愧难当,还不知道怎样辩驳,觉得自己无脸见人,就投河自尽了。
    姑娘被水冲到了河的下游,被一对姓蒲的父女救了。他们救了姑娘后,询问姑娘为什么轻生,姑娘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第二天,老人让女儿小英去野外挖一种小草,然后将整棵小草洗净后与白矾一起捣烂成泥,再把药泥敷在姑娘的乳房上。几天后,姑娘的乳房不疼了,她痊愈了。后来,老人和小英把姑娘送回家了,并帮助姑娘向母亲解释了缘由,消除了误会。
    村民纷纷向姑娘询问药的名字,姑娘为了纪念恩人,就称这种药叫蒲公英。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花期为4月~9月,果期为5月~10月。
    中医认为,蒲公英全草都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是治疗疔疮肿毒、乳痈的良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与紫花地丁相似,且常同用。治疗乳痈,可单用蒲公英,用法是鲜品内服或捣成泥后敷在乳房上。蒲公英还可以与忍冬藤配伍,捣成汁内服,用于治疗火毒较盛之证;与赤芍、牡丹皮、大黄等配伍,可用于肠痈之证;与板蓝根、玄参同用,可治咽喉肿痛;与菊花、龙胆草、黄芩等配伍,还能治目赤肿痛。
    对于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很多医书都有记载。《开宝本草》记载:“蒲公英味甘,平,无毒。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之,及封之,立消。”明末清初医学家李中梓所著《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化热毒,消恶疮结核,解食毒,散滞气。细锉,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清代医学家黄宫绣所著《本草求真》记载:“蒲公英,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英等药同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云:“蒲公英花黄属土,宜入太阴、阳明经。有一种花叶茎相类而高硕者,非也。其真者短小塌地,质甚脆,断之有白汁,其花干如葱管空者是也。四时常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则生,则其禀天地中和之性可见矣,故治诸毒。又为黄花地丁者,以治疔毒者名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不仅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还能消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另外,蒲公英还有保肝、利胆、利尿、抗内毒素、抗肿瘤、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溃疡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蒲公英,不要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汝州市卫生健康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