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代商丘医家田绵淮与中医养生典籍——《援生四书》 |
|
□田启礼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除了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众多贤才名医及杰出的医学家。河南商丘归德田氏十七世祖田绵淮,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援生四书》,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时至今日,该书仍被视为“中医名家珍稀典籍”,而置入“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
家贫体弱,苦学成医,治病济世,著书立说 田绵淮,字伯沺,号汉远,别号寒劲子,清代归德府商丘县谷熟镇柳河集(今河南省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铁东站管委会陈集村)人,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于光绪四年(1878年),享年68岁,系归德田氏十七世祖,清末医学家。他出身于耕读之家,虽然家庭生活贫苦,但是勤奋求学、焚膏继晷,深入研习《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体悟医道,终得医学奥旨。他经过不懈地潜心苦学、研习,硬是凭借“妙手”治愈了自己的顽疾,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一位自学成才的医家。从此,“问症者接踵于门,延医者连车于道”。 田绵淮晚年精著《援生四书》四卷,在咸丰三年(1853年),“在病中手集成书”,完成初稿;1854年至1873年,经过精心修订,最终完成全书,并经“宗愚弟”田裕堂校对刊印。 《援生四书》,内容丰富,劝导善行,强化健身 《援生四书》包括《延命金丹》《护身宝镜》《本草省常》《医方拾锦》,共四卷。《延命金丹》为全书首卷,主要讲述养生保健的理论。该卷除序文外,分为44个节段,其中,养生歌41篇、诗歌10首、要语15则,收录陶弘景、孙思邈、刘完素等医学家的养生至理名言,邵壅、程颢、朱熹等理学大家的养生学说理念,以及寇准、范仲淹、刘伯温等宦官的养生纲领原则等。他还将劝人积德行善、崇尚孝道、仁厚寡欲、顺时养生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护身宝镜》卷主要是谈起居调理的方法。该卷序言之后,随有“内调五脏,外养四肢,至理名言,凡七十余则”。立足于阐明《黄帝内经》《神仙传》等中医典籍和道家典籍有关中医养生的宗旨要义,收录了规避外感邪气、四时调摄方法和日常养护方法,还有孙思邈等医学家,以及老子、吕洞宾、钟离仙、张果老等道教名家气功导引方法等。 《本草省常》卷论日常饮食的性味,融汇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严洁《得配本草》等本草著作,收录水性类食物19种、谷性类食物47种、气味类食物26种、菜性类食物92种、瓜性类食物15种、果性类食物80种、禽兽类食物26种、鱼虫类食物45种等,总共有350种食物之多。每种食物后载有食物异名、药性、食用方法、功用、主治,最后还附有食用禁忌,便于读者甄别选择,补养身体。 《医方拾锦》卷为田绵淮游艺所辑,是写祛疾保身的医方。该卷收录头方、面方、耳方、目方、口方、齿方、鼻方、声音方、周身方、茶酒方、杂方、足方、救饥方、诸伤方等17个方面,治头屑、少白头、鼻血不止、蝎子蜇伤、蚊虫咬伤等护养身心的方剂及方法53条。这些世传奇方和民间验方,采而集之,尽归有用。 医学典籍,稀世珍品,扛鼎之作,价值极高 《援生四书》总序载:“昔范文正公云:予不得为良相,愿为良医。盖医之治人与相之治国,其事虽殊,其所以为心一也。”称田绵淮“自明代以来,世世簪缨,其余以文章艺术显者至今未艾,而以医道传惟寒劲子为尤著。”他撰著的《援生四书》,“首言长生至理,次之以起居,又次之以饮食,食终以方药,皆遵灵素奥旨,体验以扩之。是诚得好生之心,而以道授天下者矣。”使阅读此书者,“知养生之道,乐仁寿之天相,传授生于无穷”。“岂不与道德文章齐治均平之良相,俱成不朽之业也哉?”这里给予《援生四书》及作者田绵淮的评价是极高的。 《援生四书》校注者卜俊成等认为:《援生四书》是清代河南籍本土医家中医养生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撷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急救广生集》《冯氏锦囊秘录》《医方集解》等医家典籍,《遵生八笺》《老老恒言》等中医养生书籍,《丘处机集》《太极生》《万寿仙书气功图谱》等道教著作精华,再结合自身实践所悟,从基层视野解读中医养生保健、祛除疾病的方法,内容包罗万象,是河南本土医家的中医养生扛鼎之作。 该书还是研究古代贤达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的重要文献。全书不仅收录了老子、庄子等道家名士的养生理念,还有孙思邈等中医名家的养生心得体验;不仅收录了朱熹、范仲淹等名人贤达的养生准则,还辑有四季、昼夜等具体的调摄方法,可以说是人们系统研究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抓手和经典文献,亦是详细了解和借鉴古代人起居饮食、养生健体的读物。 该书成书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印,距今近150年。历史沧桑,时代变迁,《援生四书》在田氏家族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卜俊成等人在浩瀚的书海中发现了这部典籍,以仅存的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余庆堂刻本为底本,对该书进行了校注。他们不仅使几乎失传的《援生四书》重新与世人见面,还对原书进行了校注,并在书前对该书基本内容和学术思想加以介绍。这是对这笔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十分深远。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