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振纲
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通常是使用具有调理脾胃和补益肝肾功效的药物,改善身体微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降低化疗对身体带来的副作用。目前,癌症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中药的综合治疗。笔者认为,依据癌症的病因、病机,以及结合多年诊疗经验,在癌症的辨治过程中,应注重以下辨治思路与方法。
从癌症发病的内在原因,谈中医治疗癌症的思路
一味抗癌不可取,扶正固本为首要。癌症发生的病原学原因,在于人体内部存在的癌症基因。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身体的强大抵抗力和免疫力,尤其是在强大的免疫功能的“监视”下,癌症基因处于被遏制或被“封闭”的“静止”状态,体内一切相安无事。一旦身体受到邪气等因素的侵袭,损伤了身体的抵抗力,容易导致免疫“监视”功能的紊乱和低下,癌症基因被不良因子激活,在失去管制的情况下发生“基因突变”,拼命增殖,无序疯长,迅速形成癌症。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形成首先责之人体本身正气的不足。正如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所谓的正气,指的是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力,对外邪的抵抗力,对疾病的免疫力,患病后的内在修复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根据以上观点,癌症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身体本身,责之于身体的免疫力,尤其是免疫“监视”功能的受损和低下。那么,应从哪方面入手,从哪方面着力,采取哪些措施对癌症进行治疗和预防,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癌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该病轻则耗气伤津,重则脏腑功能受损,甚则脏腑衰败,迅即出现恶病质,终因阴阳离决而丧命。可见正气亏虚,不仅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内因,还是贯穿癌症病程始终的基本矛盾。因此,治疗癌症的全程应特别强调扶正固本。反之,只盯着癌细胞,不顾胃气强弱、气血盛衰、体质虚实,只知滥用解毒抗癌药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目前,化疗抗癌之法,虽然有一些疗效,但是毒副作用明显,对身体损伤大,以致一些患者并非死于癌症病情,而是过度治疗。这个惨痛的教训,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吗?不应当寻求其他治疗途径和方法吗?毫无疑问,针对身体扶正固本,应为中医治疗癌症的正确思路。 在治疗癌症过程中应用扶正固本疗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重益气 临床实践证明,癌症患者要么本来就有气虚的病理基础,要么病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毒亢盛,损伤正气,很快导致气虚,出现乏力、神疲等症状。经过化疗,患者气虚症状尤为突出。因此,治疗癌症应强调扶正,而扶正之举尤以补气为要。中医理论强调,只有气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只有气充,血液才能畅行;只有气旺,抵抗力才能增强。补气之药首选长白山参、西洋参、黄芪、黄精等,尤以人参为佳,宜早用、重用、巧用。 重健脾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供应身体营养的重要保障。癌症患者,由于邪毒内蕴、痰瘀结聚、气滞湿阻等原因,影响脾胃功能,或者因在治疗中过量使用清热解毒类苦寒药物,或者长期化疗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运化失职、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纳呆、浮肿、消瘦、便溏等症状,进而累及其他脏腑功能,加剧气虚症状,甚至加速恶病质的进程。因此,在治疗癌症过程中,要注重健脾,时时顾护胃气,脾胃强健,化源才能充沛,气血才能旺盛,抵抗力才能增强,生命才能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分生机。 重补肾 癌症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以五六十岁以上之人群比较多见,比如《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五六十岁,男子年过“七八”“精少”“肾脏衰”;女子年过“七七”“妊脉虚”“天癸竭”“地道不通”,均进入肾气亏虚、真元虚衰的阶段。这说明肾虚亦为癌症发生的根本内因。其治疗,应重视补肾固本。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补肾,填补真元,可提高身体的抗癌能力,抑制癌灶发展,促使身体恢复。对于化疗患者,通过补肾,可加强肾的排泄功能,及时清除体内毒素,减轻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危害,保护骨髓造血功能,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体质、延长存活时间。补肾药物可酌选山萸肉、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熟地等。
从标本辨证观谈癌症治疗的中医思路
癌症属于标人为本,中医理论强调,“上工治人不治病”。标本辨证观点认为,任何疾病相对于人体而言,所患疾病为标,患病的人体为本。中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那就是说,中医在面对各种疾病时,首先要正视的是患病者的“肌体”,在认真研究病情、仔细进行辨证后,分析、判断人体内在脏腑功能盛衰状态,气血、阴阳虚实及失调情况等,然后拟定整体的调理方案,而不是置体质于不顾,只是针对疾病症状,进行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了癌症,只知化疗,遇见炎症,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抗菌消炎,难道医生治病就这么简单吗? 所谓“上工治人不治病”,不是真正的不治,而是把单纯治病的思维,换成了针对人体进行综合调理的思路,通过调理,不治病而病自消。什么是中医,所谓“中”,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冷不热谓之中,中就是中庸、和谐、平衡。所谓中医,就是通过中药及其他自然疗法,对人体进行整体调理,进而达到内在脏腑之间功能的协调,达到气血津液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阴阳之间的平衡。只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才为中医治疗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医治疗癌症强调整体调理的根本目的。
从整体观的基本理念,谈中医治疗癌症的思路
癌症病灶牵全身,整体调理把全局。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是有别于其他医学体系的最具特征性的科学理念,是指导中医临床得以获得可靠疗效的基本思路。癌症的治疗更要遵循这一思路。癌瘤虽然为局部病变,但是视其生长部位不同,都与一定的脏腑密切相关。因脏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故局部病变可累及其他脏腑,导致整体的气血阴阳失调。因此,治疗癌症不能仅限于局部病灶,忘记或者忽视整体观念;不能拘泥一方,更不能不顾体质虚实,一味堆砌解毒抗癌药物;而应立足全局,区分癌症不同部位和病程的不同阶段,只有结合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状况,辨证用药,整体调理,才能获得可靠疗效。
从“用药如用兵”之兵法角度,谈癌症治疗的中医思路
避其锋芒调整体,战略上的“持久战”。治疗癌症的过程就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既然是“战争”,就要讲兵法。兵法认为,当来敌气势凶猛,敌强我弱之时,就要“避其锋芒”“绕圈子”,或者“围而不打”“寻机歼敌”“出奇制胜”;或者通过“麻雀战”“游击战”“持久战”,把敌拖垮。根据以上兵法,中医治疗癌症所谓“见癌不治癌”,就是避癌症之锋芒,不与其正面交锋,治法、用药不拘于癌细胞,而是着眼于身体之全局,进行稳妥的、全面的、较长时期的整体调理。通过体内正气全面参与的长期“持久战”,挫邪毒之锐气,使“敌”疲惫,抑制癌细胞的活性,减缓其增殖力、复发力,减轻病情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扶正固本方法进行整体调理,可以改善脏腑的功能,增强患者的体质,可以激发细胞的活力,提高身体对外邪的抵抗力、对疾病的免疫力、身体受损后的修复力,最终增强生命力,力争战胜癌症,至少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时间。
从中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谈癌症治疗的中医思路
医者的使命很神圣,关爱患者善为魂。一个高明的中医,必须具备佛家的善心、医家的功底、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头脑、军事家的胆识。其中,高尚的医德和佛家的善心,是医者必备和首要的素养,对于癌症患者,要求医者给予特别的关爱,赐予更多的善心。癌症病势凶险,发展迅速,变化多端,预后不良。一旦罹患此病,多数患者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以使茶饭不香,日夜不宁,有的甚至精神崩溃。鉴于此,对接诊的癌症患者,医者首先要有怜悯之心,要从态度和言语等方面施予更多的关爱、善心,要特别注意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思想和感情交流,一个慈善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电话问候,一次登门随访,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无限的温暖、莫大的宽慰、巨大的激励,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坚持用药,坚持就是胜利! 由于疗程较长,连续用药,要随时把握邪正关系,力求做到祛邪莫伤正,扶正莫助邪,使“扶正顾本”贯穿治疗始终。笔者不提倡,不顾患者的体质滥用攻毒祛邪之品、大量堆砌应用抗癌解毒药物。 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中医治疗癌症,不仅具有科学的思维和理念,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还具有可靠、显著的疗效。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文字整理:乔俭、耿高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