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癌症的思路及对策
坚持“两个明确” 助力中医药发展
治疗眩晕应详加辨证、标本兼顾
苦辛法在脾胃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1
11 1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苦辛法在脾胃湿热证治疗中的应用
 

□路科燕

   韦绪性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运用苦辛法分期论治脾胃湿热证。笔者有幸作为学术继承人,跟随韦绪性老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与辨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深感,侍诊除了勤奋、努力学习外,还应掌握诊治疾病的要点与方法,能够紧跟老师的节奏、思路,注意细节等。现将韦绪性老师诊治脾胃湿热证的经验撷要整理如下。
    苦辛法源于《伤寒论》的泻心汤类方,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善治心下痞、结胸、蛔厥、上热下寒、寒格吐利等证。但《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更略于湿、热相兼的辨治。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虽然将其广泛地用于温热病,但是独用其治疗脾胃湿热者,论述欠详。今之临床,对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亦多采用清热化湿法,或合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等法,其疗效往往欠佳。韦绪性老师受温病学派“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之论的启示,运用苦辛法治疗脾胃湿热诸证,屡获良效。笔者结合临床治验,略述如下。
理法概要
    脾主运化,以升发为顺,胃主受纳,以下降为和,脾胃合德,升降有度,枢机斡旋,生化无穷。而脾胃湿热为患,无论源于外感时邪,或者始于内伤饮食劳倦,均责在脾胃升降失司。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提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的观点。在治疗上,若徒用苦寒清热则更伤脾阳,致邪恋不解;徒用温燥除湿则反易助热,且湿热黏腻滞中,氤氲熏蒸,不易速解;自当苦辛合用,取其味辛能通能开,味苦能泻能降,如此配伍,则泻中寓开,通而能降,且辛开无劫阴之弊,苦降无损阳之害,相得益彰,共奏泻热除湿、宣畅气机、恢复中焦气机斡旋之功。
证治规律
    湿热盘踞中焦,氤氲浊腻,见证殊多。气机壅滞则痞则痛,胃气上逆则呕,脾气不升则泻,蒸腾于外则热。故临床辨证,当着眼于脘痞、胃痛、呕吐、泄泻、低热等证,或者兼胸脘闷胀,纳呆恶心,口苦而黏,渴不多饮,或者吐酸嘈杂,心烦,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大便或溏或秘,溺短色黄,脉濡数或滑数等。然必验之于舌,若舌苔白腻,虽见脘痞或痛,究属湿阻,只宜辛开,不宜苦泻。必须见到黄腻苔(至少要兼微黄),方为湿热互结之依据,而运用苦辛法治之。
    辛开与苦降药物的配伍运用,临床常用者,比如苦寒之黄连、黄芩等,辛温之干姜、半夏、吴茱萸、厚朴、紫苏等。其中,黄连、厚朴同用,可以消痞;黄连、干姜相配,善于止泻定痛;黄连、吴茱萸相配伍,偏于止酸;黄连、半夏相配伍,重在止呕;黄连、紫苏相配伍,善于开郁退热。但尚需注意权衡湿热孰轻孰重,病位偏表偏里,以及兼上焦证还是兼下焦证,才能分清主次,掌握重点。热重于湿而见发热口渴、心烦急躁、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者,当以苦降泻胃为主,辛开升脾为辅;湿重于热而见胸脘痞满、纳呆便溏、恶心呕吐、头身困重、舌苔白厚腻微黄者,当以辛开悦脾为主,苦降泻胃为辅。临床常用方剂,比如《伤寒论》中的诸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除外)、小陷胸汤,以及王氏连朴饮、苏叶黄连汤、左金丸、连理汤等,其具体运用,当视不同证型有所侧重,或配伍化痰、导滞、理气、补虚等法。既要掌握其运用范围,又要随机应变,方可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由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