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下的婴幼儿,其中1岁~2岁年龄段最为常见。手足口病发病从3月下旬开始增加,4月份~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是有什么原因引起?有哪些临床表现?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形成原因 肠道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个属,是小RNA病毒科,有100多个血清型,根据其遗传特性分为A、B、C、D四组。 中国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引起我国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其中以A和B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最为常见,EV—A71是引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天~10天,平均3天~5天。病情通常较轻,有自限性,预后良好,病程7天~10天后可完全治愈。 大多数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斑丘疹出现在手、足和臀部,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病例只有皮疹或疱疹性咽炎,个别病例可能没有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只有少部分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累及大脑、肺部和心脏,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传播 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也很容易传播,患者发病一周内传染性较强,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餐具、玻璃器皿、床单等物品传播,或通过接触环境、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此外,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也会感染。 注意事项 健康监护 在居家隔离的过程中,父母及照顾者要严密监视患儿的病情。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EV—A71感染者,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如果患者持续高热(3天以上),并且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易惊、烦躁或四肢颤抖、抽搐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有可能在短期内演变成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入院检查。 居家消毒 每日对儿童接触的家具,玩具,地板进行清洗,并一周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一至两次消毒。家中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时,按普通的家庭预防措施就可以了。家中有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可以按照下列方式进行消毒: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将餐具、毛巾等物品浸泡30分钟或煮沸3分钟;用含有氯的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每日进行清洗,儿童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也要加入适量的消毒剂,搅拌消毒后才能丢入到厕所中。 严格隔离 居家隔离的时间是在孩子症状得到控制后一周内,这段时间内,孩子不要外出,不要前往幼儿园等人多的公共场合,不要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对与该儿童生活在一起的其它孩子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隔离。 预防方法 注意保持手部的清洁 在接触公共物品,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之后,上完厕所和吃饭之前,患儿的监护人应该在准备食物,换尿布或者处理有排泄物的东西之前,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进行适当的洗手。 避免与生病的孩子接触 避免和生病的孩子共用餐具,或其它私人物品,以防止交叉感染。当接触到被污染的餐具,公共物品时候,不洗手就有可能被感染。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要勤开窗通风,晾晒衣物被褥。台面、门把手等每日频繁接触的物品及玩具等,应定时进行清洗、消毒。 注重饮食卫生 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和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不要让孩子喝不干净的水和吃生冷的食品。 减少聚集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切勿将小孩带入人流密集及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 接种疫苗 EV71疫苗能有效防治由其引发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并能明显减少严重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鼓励12月龄前儿童完成全程接种。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不吃生冷的食物,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及时接种疫苗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作者供职于广西省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