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云
遭遇意外伤害的患者常面临病症迅速变化、伤势错综复杂、生命危险高、并发疾病频发且容易被误诊等一系列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迅速采取正确的救助措施,为伤员提供即刻抢救,对增加其康复可能性至关重要。医学界普遍认同伤后的最初一小时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因此,这段时期被誉为抢救的“黄金时间”。 观察患者体征 紧密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持续跟踪生命体征指标,详细观察瞳孔反应、意识水平及血氧饱和度的波动情况。对于安装尿管的患者,要详细记录尿量,并确保每小时更新一次数据。 根据这些观测数据的变化及时向医师汇报,以便医师能迅速做出针对性急救决策。同时,准确填写患者记录,确保所有信息都能得到有效保存。 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可能出现的阻碍,应迅速采取措施清除可能导致梗阻的异物,如活动假牙、血块等。此外,积聚的分泌物亦需及时清理,以避免其对气道造成进一步的堵塞。 为患者供氧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常用的方式包括通过鼻导管或氧气面罩进行输送,且根据患者具体的需要来调节所需氧气的流量。在某些状况下,如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呼吸功能衰竭等情况,医务人员需考虑使用气管插管技术来保证氧气供应。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面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时恢复血液循环至关重要。针对休克严重程度的不同,医务人员需迅速设立一至三个输液通道,这是治疗的第一步。推荐使用粗大的针管和留置针,这些设备的直径较大,可以保证液体的快速输入,为患者补足流失的血量,同时也为随后可能需要进行的输血或其他特殊处理预留必要的条件。 在失血性休克的初始处理中,首选的液体是平衡液,其成分与血浆类似,能有效地稳定患者的生理状态。在补液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尿量以及中心静脉压(CVP),并据此调整输液速率,这样的动态监控和调节对维持患者稳定至关重要。 控制患者内出血 需对伤口进行正确的压迫包扎或在必要时使用止血带,同时保持操作过程的无菌环境,并与医生通力合作,配合进行伤口清理、缝合和止血。同时,还要保障患者静脉输液管路的畅通,确保患者能及时接受必要的补液和药物治疗。 若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介入,那么护理工作人员还负责快速地完成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采集血样、进行心电图检查、皮肤消毒准备及药物敏感试验等。此外,还需与相关科室密切合作,确保他们随时准备接收患者。 使用呼吸机护理及相关管道护理 气管插管护理 对于存在痰液分泌物的患者,必须及时进行吸痰操作,以消除呼吸道内的障碍。专业操作要点包括:选择恰当的吸痰时机与深度,避免引发其他并发症。操作时,应根据吸痰管的长度标记,以正确的插入深度为准,既不宜过深而损害气管,也不宜过浅而未能到达目的。全程注意保持无菌原则,避免给患者带来感染风险。 在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时,护理工作人员需严格监测设备运行情况。这包括确保所有管线通畅无堵塞、定时检查和记录呼吸机显示的通气数据等。若发现通气量异常下降,需立即检查并解决可能的漏气问题;若发现气道压力持续上升,应考虑是否有痰液导致气道堵塞,及时采取吸痰措施,并且定期更换或补充湿化瓶中的水分,以防积水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相关管道护理 确保仪器的导管系统连接无误,且处于良好状态,是避免监测数据出错,提供准确治疗依据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注意保证各连接管路的封闭性,以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 体位的选择与固定 面对头部受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压力升高导致的呕吐现象,此时需要妥善处理出血伤口,并将患者头部轻微侧倾,合适地抬高,使其稳定下来。 至于骨折的紧急处理,则必须率先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消除胸腔或腹腔内出血、血管破裂所引发的大量出血及休克的可能性。 现场施救时,可以将受伤的手臂与上半身固定,或将受影响的下肢与健康的一侧捆绑在一起。若疑似脊柱受损,应使用硬性担架进行稳妥搬运。 针对意外伤害患者实施迅速、有效的急救措施,对其生命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紧急时刻,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可能决定伤者的命运。因此,拥有扎实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任何一个可能成为救援者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急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