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肌骨疼痛的综合评估与个体化康复策略
突发性耳聋不要慌
骨质疏松症不容忽视
内分泌疾病患者要坚持合理饮食
偏头痛不只是头痛,这些诱因你了解吗
手术室内的护理细节有哪些
哮喘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1
11 1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骨质疏松症不容忽视
 

□梁雪金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是很多人对此并不重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形势严峻
    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约为1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约为32%,我国老年女性一半以上患骨质疏松症。全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大约9000万人,其中女性大约7000万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容易导致椎体、髋骨骨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椎体、髋骨骨折的患病率明显上升。
    骨质疏松性骨折(简称脆性骨折)致死、致残率高,在我国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骨骨折后,致残率和致畸率大于50%,髋骨骨折1年内死亡率为20%~24%,成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认知薄弱
    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的防治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对于骨质疏松症不是很在意,只有等到突然骨折了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骨质疏松症每年导致超过150万例椎体或非椎体骨折,主要骨折部位为脊椎、髋部和腕部。其中,椎体骨折约占46%。临床调查结果显示,肢体脆性骨折会导致其他部位再骨折的风险性。患骨质疏松症之后容易发生骨折、再骨折、多处骨折,并且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往往会导致手术并发症增加、内固定失败、假体周围骨折等一系列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警惕原生性骨质疏松症 50岁以上的男女均可发病,绝经期后的妇女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围绝经期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下降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20.7%。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因为绝经期后妇女的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骨耦联失衡(肠胃对钙吸收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密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警惕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如甲亢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这类疾病也较常见。
重在预防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是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等)、营养不均衡、运动量减少、家族史等。其中,不可控危险因素为种族、性别、年龄、家族史;可控危险因素为低体重、营养失衡、高钠饮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吸烟、过量饮酒,以及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一般来说,30岁以前骨密度逐渐升高,尤其是青春期以前和青春期,由于激素作用骨密度随着体格的发育迅速上升,此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多补钙,少喝含糖饮料、咖啡、浓茶等,增加体育锻炼和日照时间,以便增加骨密度。女性40岁以后,特别是绝经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会急剧下降。虽然男性的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下降幅度没那么大,但是也会逐年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40岁以上的成年人要提高认识,合理营养,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少吃糖和食盐,适度运动,每天至少保持20分钟的日照时间,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的式,防止体重过轻,同时预防和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激素等。
综合治疗
    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现,都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以下3个条件之一的,即可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2.骨密度测量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的T-值≤-2.5;3.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2.5    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骨质疏松治疗的基本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补充钙剂,补充维生素D;2.及时采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3.治疗骨质疏松症,应有顺序地进行序贯和联合治疗。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危险,及早进行一级预防,并进行规范化治疗。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卫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