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
PDF版查看  第二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二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蓄力20载,打造防艾“中国方案”
1
11 1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蓄力20载,打造防艾“中国方案”
 

——记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徐立然
本报记者 刘 旸  许冬冬  文/图

 

徐立然

 

初识艾滋病:临危受命带来的战场转换

从抗击“非典”到防治艾滋病

   “我接触医学很早。我的外祖父是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10多岁时,我就有了要学中医、干中医的决心。”谈起自己如何跟医学结缘时,徐立然说,“耳濡目染,让我对中医有了兴趣;不断尝试攻克难题,则坚定了我开展中医药研究的信心。”
    1991年,徐立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遇事儿爱钻研的他,很快就和同事一起获批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现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新课题。当年,该项目3年75万元的课题经费,帮助他和同事成功研制出治疗变异性哮喘的新药——蝉蜕止咳颗粒。
    “获批课题、完成课题,研发出专病专治的纯中药,解决了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棘手问题,为患者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这些给了我相当大的鼓励。我也是从那时起坚定了要创新中医药科研的信心。”徐立然回忆道。
    此后,徐立然潜心于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措施。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徐立然被紧急抽调到河南省医疗专家组,冒着零距离接触患者、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来往于全省各地的发热门诊和“非典”病房进行救治,并成功应用中医药抢救病危的“非典”患者,为河南省“非典”患者零死亡作出了贡献。
    2003年8月,刚参加完抗击“非典”工作的徐立然又接下了另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原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鉴于徐立然在应用中医药技术防控“非典”疫情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决定对他委以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负责人的重任。
    2003年前后,因为缺医少药,没有诊治方案和特效药物,艾滋病高发地区的群众经常被恐惧与绝望笼罩。徐立然的家属和亲友得知他医疗业务重心转变,一时在心理上不能理解和接受,认为他放弃优越舒适的省会大医院工作,到偏远乡村去研究一种危险性极大的恶性传染病是不可思议的做法。徐立然说:“疫情就是战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医务工作者更应当冲锋在前,这是职责使然、使命使然。”
    2004年8月,经过周密的准备,备受瞩目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在全省5个市的9个县(市、区)展开。徐立然和20余位河南中医界各学科专家一道,天天泡在村里,讨论病机病理、辨证施治、凝练方药、观察疗效、制订诊疗方案,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先当学生,后当老师”。一个可以在全省推广的初步治疗方案慢慢“出炉”。3个月后,这个方案全面推开。

在病床上完成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缺陷。免疫缺陷会带来各种感染,其中致死率最高的是肺部感染。我是呼吸科的,这和我的专业直接相关,我得来干!”回想起刚接手艾滋病防治工作时的情形,徐立然说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获得大量的临证数据,掌握艾滋病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徐立然深入艾滋病高发地区,深入边远农村和山区,深入简陋的病房,深入艾滋病患者家中走访、调研、诊治。当时,艾滋病是一个极其隐晦和敏感的话题。徐立然起初的调研工作举步维艰,有时候千里迢迢到达某个地区,却受到多方面的阻挠,甚至“找”不到一个艾滋病患者,即便是艾滋病患者本人,也不愿因主动就诊而暴露自己。
    为此,徐立然带着他的团队走村串户,一个一个地做沟通工作,让基层群众知晓艾滋病的危害。他讲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依从性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寻找希望,提出管理要求,有时候甚至“软磨硬泡”……徐立然用3个月时间,走遍了当时省内的艾滋病高发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群体库,为制订治疗措施和方案路径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在那些日子里,徐立然对艾滋病患者把脉问诊、抚慰伤痛,用中医药方法为艾滋病患者辨证施治,把煎好的中药汤剂送到患者床前,将党和国家的关怀救治政策落实到患者身上。在长期的基层诊疗工作中,徐立然真诚付出,与基层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融化了艾滋病患者群体心里的坚冰,更成了他们“生”的希望。
    为了救治一个个满怀期待的艾滋病患者,为了充实一个个科研数据,徐立然经常以车为家,奔波在路上。2008年11月,在前往鄢陵县的高速公路上,徐立然等人突发车祸,他当场昏迷,头部、眼睛、耳朵、鼻子等出血不止,颈椎、腰椎、肋骨骨折, 盆骨粉碎性骨折,生命垂危。
    随行的医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把徐立然送到就近医院抢救。苏醒后,徐立然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伤情,而是正在进行中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完了,完了!这下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艾滋病的药物研发、体系建立、方案完善……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病床上的徐立然此刻想的都是这些。
    经过3天抢救,徐立然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他不顾伤痛,立即投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工作。徐立然在病床上放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病房窗户前挂一个白色床单代替投影幕布。他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立项设计和规划工作。
    宣布立项的那天,徐立然是坐着轮椅领取的任务书。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不能等一等、缓一缓?”徐立然回答说:“国家等不起,患者等不起!一个带着使命和责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发令枪一响就要拼命往前冲,没有理由放慢速度。”

 

摸着石头过河:用中医药“试水”治疗艾滋病

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开辟新路径

   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开始实施时,主要作为“关怀项目”,针对不能接受抗病毒药治疗的患者。在徐立然等专家组成员的心中,始终有着“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当时的徐立然和同事,白天走访调研、为患者诊断治疗,晚上挑灯夜战,查阅文献、精研古方、探讨治疗方案,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认真和小心。
    徐立然说,尉氏县一位姓朱的患者,让他记忆犹新。徐立然入户问诊时,这位患者已经发热、咳喘多日,身体溃烂,卧床不起,濒临死亡。徐立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施治用中药汤剂对这位患者进行治疗。一个星期后,这位患者退热了,接着咳嗽也痊愈了。经过3个月的持续用药,这位患者竟然闯过“鬼门关”,活了过来。时至今日,这位患者依然存活,生活能够自理,还能下地干活儿。
    这个普通的中医药治疗起效病例,对徐立然来说意义非凡。一个个转危为安的病例,证明了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徐立然和他的团队已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他们取得的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按照辨证施治的方案进行临床实践,可有效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不同程度地恢复劳动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构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诊疗体系

   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药早期干预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对HIV感染者干预作用研究》,“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延缓艾滋病病毒感染发病、降低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方案研究》,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CD4+T细胞分化、应答和凋亡调控的健脾益气方延缓HIV/AIDS疾病进程效应机制研究》……经过长期梳理和摸索,徐立然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管理经验和实施办法,构建起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组织管理网络以及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救治构架和多方互动工作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长期的艾滋病临床治疗及科研过程中,徐立然和他的团队精研经典、广采众家之长,提出了艾滋病病机新观点,阐释了“气虚为本、脾为枢机”的病机学说,创立了基于中医辨证施治艾滋病的诊疗体系,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们还制订了中医药诊疗艾滋病的指南、方案、路径,建立了艾滋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等,构建了功能完善的系列科研平台和临床研究长效机制,促进了临床科研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9年,徐立然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注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创立了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
    这个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AIDS),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病)、传染病协作艾滋病组长单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重点研究室、中医传染病学(艾滋病)重点学科和艾滋病检测三级科学研究实验室,拥有科技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艾滋病中医药免疫调节院士工作站。
    “我们有了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开始围绕临床研究艾滋病病种开展工作,并在国内创立了临床研究人员到艾滋病高发地区以临床治疗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的新模式。”徐立然说。
    在这个过程中,兼具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需求、专家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的一系列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成方制剂被开发出来,并初步形成系列药物制剂。其中,根据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特点及常见证候,研发应用的基础治疗药物益艾康胶囊、健艾康丸、祛毒颗粒;针对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中的肺部感染,研发的清肺培元颗粒、温肺培元颗粒;针对艾滋病合并腹泻,研发的泻痢康胶囊;针对艾滋病患者临床常见的发热症状和各种机会性感染主要表现,研发的解表清里颗粒、柴藿达原合剂、参芪除热胶囊等;针对艾滋病患者常见的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研发的疱疹涂剂;针对艾滋病常见合并症,研发应用针对胃肠道不良反应、高脂血症、抑郁失眠等的制剂,包括葛泽脉脂平丸、半夏橘竹颗粒、桃术祛浊颗粒、芪莲宁心丸等六大类中药成方制剂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药物。

 

传承创新:做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使者

坚守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事业

   据徐立然介绍,河南长期、大量的防治艾滋病工作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均有显著疗效。
    徐立然和他的团队提出了艾滋病防治“黄金切入点”的概念,对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辨证应用中医药进行干预,降低了发病率,延缓了发病时间。他们制订了潜伏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医药早期干预诊疗方案。
    现如今,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探索、创新了20年的徐立然,依然坚守在临床、科研第一线。他坚持坐门诊、查房、做实验、下基层。他每周都要在实验室里看数据、做研究,每月都要到艾滋病高发村看看那些患者。他不断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20年来,他忙碌的工作节奏始终如初。
    2024年2月27日,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正式揭牌。之后,徐立然又带着自己和他的团队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的多项科研成果,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对已在临床上取得确切疗效的10个防治艾滋病的院内制剂,我们想尽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其中,益艾康胶囊、健艾康丸、清肺培元颗粒3个制剂的希望比较大。”徐立然说。在徐立然看来,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科研领域的不断探索、创新,为的是服务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药的效果和作用。
    “治疗艾滋病最好的选择是中西医结合。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使降低病毒载量、提高生存质量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我们现在急需做的,是守住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优势和资源,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集中攻关,为艾滋病治疗作出中国人的贡献。”徐立然说。

向全世界传播仲景经方和仲景文化

   2023年7月,在世界中医药大会上,表彰了一批在中医药领域对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徐立然和他的团队因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荣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那段时间,我在一个阅报栏里看到关于徐立然教授的报道,加上我在本科阶段就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就目标明确地报了徐立然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正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李嘉和说,“成为徐立然教授的学生后,我才发现我离教授‘研究生更要注重做研究、搞科研’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徐立然说:“我们都期盼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让更多的中医人才把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至全世界。这样的中医人才至少要具备3个特质。”
    徐立然把这3个特质总结为:一是要把中医的基础打好,把中医经典理论和著作读熟读透,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整个中医思维里、学识里。二是要善于学习、总结,充分考虑患者的疾苦,注意采集、整理各类医疗信息,善于学习文献,反复对照、凝练,形成一套自己对疾病的处理方法、处理原则、治疗措施等。三是要对社会、对患者有责任心,对患者要用心,要集中注意力,要全力以赴,要静心。
    现在,徐立然还担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的职务,除了专注于临床、科研工作,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也是他和他的团队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作为研究院,正致力于进一步保护、发掘、整理仲景文化、中医药文化,通过学术交流来推广仲景的学术思想,运用仲景经方提升临床疗效。”徐立然进一步阐释道。
    与此同时,徐立然和他的团队还致力于运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现代技术,推广应用仲景经方。“我们希望尽快搭建、完善仲景经方的数据库,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让仲景经方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徐立然说。
    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徐立然和他的团队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国内外同行赞许。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领域,徐立然和他的团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在加拿大、意大利、泰国、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研究和应用。徐立然还应邀在英国、葡萄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等举行的国际论坛上作主旨演讲,对海外医务工作者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推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徐立然说,他和他的团队特别愿意成为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使者,把发源于河南的仲景文化从河南向全国传播、向全世界传播。
    “面对复杂的疾病,用单一的方法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的长期研究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我们正在研究用仲景经方合方来解决复杂的疾病,探索疾病治疗中多个经方组合治疗的规律。把规律研究出来后,再推向临床应用和科技转化。这个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徐立然这样讲述自己对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义诊

坐诊

指导学生做实验

带教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