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认识中医 从“阴阳”开始——读《黄帝内经·素问》有感
大补元气话人参
养 生 食 谱
夏至时节如何养生
1
11 1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夏至时节如何养生
 

□谢洋 张炎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恪遵宪度》曰:“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亦有诗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是阳气最充沛的时节,万物生长在此时到达顶点,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夏雨隔田坎”。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一阴生,感到阴气,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知了鼓翼而鸣,喜阴的半夏开始生长。夏至还表明夏季已经过去一半,之后气温逐渐升高,迎来最炎热的“三伏天”。

 

起居有常 静心消暑
    夏至过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将迎来酷暑。中医认为,夏至时节心气最旺。在五行中,心属火,气温过高容易使人急躁、易怒或倦怠。因此,夏至时节调畅情志很关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保持心情愉悦,有利于人体气机的条达。人们保持乐观的心态,顺应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就能做到“心静自然凉”。
    在保持情志舒畅的同时,起居上也要调息静心。《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观点,人们虽然可以适当晚睡,但是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阴护阳。中午小憩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疲劳,还可以避免高热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保卫人体,使之坚固,免受“六淫”邪气的侵袭。夏季太阳毒辣,人体易出汗。由于夏季毛孔是打开的,人们进入空调房后,冷气把阳气封住,寒气侵袭人体肌表,容易出现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加之食用大量冷饮或生凉瓜果,外寒加内寒,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频繁地忽冷忽热,会造成人体阴阳气机紊乱。因此,夏季人们不能贪凉,反而需要适当晒一晒太阳。
顾护脾胃 清淡饮食
    夏季心火容易过亢,脾属土,火生土,脾土受夏季湿热侵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大多数人会出现食欲不振、喜凉食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夏至时节不能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否则会损伤脾胃。
    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虽然此时自然界中的阳气旺盛,但是人体内的阳气容易外散,并且人们又喜欢吃生冷食物,容易内生寒湿邪气。生姜性温,味辛。人们在夏季适量食用生姜,可以温肺散寒、开胃止泻,祛除体内的寒气。
    在中医“五味”中,夏季对应苦味,入心经。因此,夏季适合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豆、青蒿、荷叶等,达到清热解暑的目的。正如俗语说:“苦夏食苦夏不苦。”夏季人体出汗较多,盐分丢失较快,人们可以多吃酸味的水果和食物来固表敛汗。
中医保健 冬病夏治
    夏至之后,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言:“春胜长夏,长夏胜冬。”意思是说夏季蓄积足够的阳气,到了冬天不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这个时期也是身体调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时期之一。冬季容易发生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宜在病情较为稳定的夏季进行适当调护,这样不仅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还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的风险。
    中医理论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有些疾病在夏季虽然很少发作,但是其宿根依然存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外浮,气血流转顺畅,这时治疗性质偏寒的病证,可以让阳气驱散阴寒,调和阴阳失衡,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对于冬病夏治,治疗手段包括“三伏贴”、针刺、艾灸及拔罐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天气逐渐回暖,人随着自然界变化而活跃起来,身体中的阳气也开始充沛。到了夏季,气温升至极点,人体的阳气也攀至巅峰。因此,人们在春夏季调理身体时应注重温补阳气,与自然界保持一致。夏季,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仅可以积蓄阳气,还可以排出体内的寒湿、痰湿等不良物质。
    (谢洋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炎熔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