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认识中医 从“阴阳”开始——读《黄帝内经·素问》有感
大补元气话人参
养 生 食 谱
夏至时节如何养生
1
11 1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认识中医 从“阴阳”开始——读《黄帝内经·素问》有感
 

□魏馨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尊为“医家之宗”。其中,《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均对养生方法进行了论述。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那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该如何理解运用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阴阳,才知道如何养阴、养阳。阴阳最早是指阴与晴的天象,后来延伸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元素论,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概况。阴阳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阴阳。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但元朝医学家朱震亨在《局方发挥》中说:“阴阳两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相对于四季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春天属阴中之阳,夏天属阳中之阳,秋天属阳中之阴,冬天属阴中之阴。相对于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而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相对于五脏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而心属阳中之阳,肺属阳中之阴,肝属阴中之阳,脾属阴中之至阴,肾属阴中之阴……因此,阴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阴精、阳气,要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辨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的性质。
    如何养阴、养阳呢?春季生命萌发,万物推陈出新,为“生气”;夏季天气炎热,万物繁荣秀丽,为“长气”;秋季天气转凉,万物成熟平定,为“收气”;冬季冰天雪地,万物潜藏蛰伏,为“藏气”。因此,人们春季应该多在户外运动,使形体舒缓,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夏季应该保持精神愉悦,使气机得以宣泄;秋季应该收敛神气,从容淡定;冬季不要扰动阳气,使神志深藏于内,注意保暖。这些顺应四时规律的行为,也展现出“生、长、收、藏”的特点,又言“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生命不断运动发展,“生、长”皆属阳,“收、藏”皆属阴。
    对此,后世医学家也有着各自的见解,一是以唐代医学家王冰为代表,他从阴阳互制理论的角度提出“春夏阳盛、秋冬阴盛”的观点,认为春夏应食寒凉之品以制亢阳,秋冬应食温热之品以盛阴,通过阴阳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二是以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为代表,他从阴阳互根理论的角度提出“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的观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以达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平衡,春夏应避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之病,秋冬应避免伤其阴气而患火热之证;三是以清代医学家张志聪为代表,他从阴阳虚盛理论的角度提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的观点,意为春夏时节人的阳气内虚,秋冬时节人的阴气内虚。
    结合现代临床,众人皆知的“三伏贴”、冬病夏治等防病手段都是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治则中衍生而出,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四气调神大论》后又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观点。作为医生,我们要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吸取精华,不断学习运用,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