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堂“医学报国”课 |
|
本报记者 常 娟 7月4日,在第四届河医医学教育论坛暨医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研讨会现场,伴随着掌声,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张效房来到会议现场。张效房不顾病痛,全程站立脱稿为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医学生们讲述了河医历史。 从战火纷飞的河医历史到几经变迁医院的发展,他信手拈来;谈起老一辈医学家精忠报国的往事,他红了眼眶。 生于1920年的张效房,今年已经104岁,前段时间突发心前壁严重缺血,内科医生嘱咐他多卧床休息,不能大声讲话,他却不遵医嘱,主动来到会议现场。 张效房说:“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我要一刻不停地工作,一刻不停地帮助、培养下一代。中国的未来靠大家了!也许我今天出了大门就会躺倒,永远闭上眼睛,闭上眼睛也值了。”他饱含深情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年轻人。 “张老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偶像’。”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大三学生李晨阳说,“很多老师都会给我们讲张老为医学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故事。今天有幸在现场聆听张老讲课,感觉很震撼,很受用,我要努力成为像他一样的好医生。” “很震撼,很感动。”“更加坚定了我们学医的道路。”这是听完讲座的医学生们说的最多的话。张效房“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的座右铭深深触动了医学生,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很快就会芬芳满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