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军 李纳纳
显微外科技术是20世纪诞生的一项重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外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显微外科学是靠手术显微镜或者放大镜下吻合小血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医学分支学科。借助手术显微镜,医生的视野从宏观进入微观,使手术操作更精细、更准确,由此提高了手术效果,解决了临床上以前许多依靠肉眼解决不了的难题,不但提高了手术质量和安全性,还减少或避免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河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带领下,以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郑州仁济医院等为代表的医院积极开展新的显微外科技术,成绩斐然。 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 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展了“Ilizarov技术(一种先进的骨科技术)联合有限软组织松解治疗马蹄足畸形”“穿支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遗留创面”“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在糖尿病足踝部血运重建中的应用”“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险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复杂断指再植特殊血运重建方式的建立及应用”等临床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展了“Masquelet技术(主要用于管状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差异化抗生素应用修复骨感染的临床研究”“基于Micro-CT(微型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骨内动脉造影三维可视化的拇指再造截骨方案研究”等。 科技获奖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在显微外科学方面获得了不少奖项。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获奖情况 2019年,“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0年,“系列皮瓣改良技术在四肢皮肤缺损中的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1年,“严重复杂肢体损伤体外血流桥接皮管等新术式的建立及应用”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22年,“复杂断指再植特殊血运重建方式的建立及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获奖情况 2021年,“张力可调式皮肤外固定装置——钩杆固定系统的开发及临床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获奖情况 2020年,“远端寄养指回植修复拇指Ⅴ度缺损”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1年,“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的获奖情况 2021年,“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22年,“特殊类型拇指缺损再造”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漯河市骨科医院的获奖情况 2020年,“四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肢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郑州仁济医院的获奖情况 2019年,“提高伴有多发伤的患肢再植成功率的诊疗方法”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21年,“手足部创伤性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的获奖情况 2022年,“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应用”获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河南省的显微外科学稳步发展,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专家数次登上国际舞台,发出“河南声音”。现阶段,大多数省市级“三甲”医院、部分县级医院、厂矿医院均陆续开展了显微外科手术。同时,以郑州仁济医院为代表的民营显微外科专科医院相继开展了一些高难度手术。这些充分彰显了河南省显微外科学的发展。 为了扩大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郑州仁济医院分别建立了显微外科实验室,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招收进修人员,举办短期培训班,3年来培养了100余名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分布于全省各医院,为提升河南省的显微外科学水平而努力。
科普教育
河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积极响应河南省医学会的号召,每年组织专家走基层,对群众进行义诊;号召青年专家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进行健康科普活动,向群众普及防病治病知识,更好地服务河南人民,提高河南人民的健康素养。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生白辉凯、赵建军、冯帅,郑州市骨科医院医生李红卫、白晨平,河南省中医院医生宋鹏,郑州仁济医院医生吴召森,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医生赵治伟,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医生张凯等人在科普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目标规划
河南省显微外科学在国内起步早,具有辉煌的发展历史及雄厚的技术实力。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已形成一支技术力量强、覆盖面广、颇具敬业精神的人才队伍。年轻的显微外科学后来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前辈们的创业奉献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再创河南省显微外科学的新辉煌。 在新形势下,河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要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现在,河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已成立青年委员会,同时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拟申请成立再植再造学组、组织移植学组、周围神经学组、糖尿病足学组;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注重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专业医生;在积极开展临床技术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应特别注重显微外科学从形态学、方法学、手术学研究的发展模式逐渐过渡到与高新技术、新型生物材料、内镜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及再生医学技术等的有机结合,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与交叉跨学科发展,不断为显微外科学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理念、方法与手段。力争通过技术引进、结合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河南省显微外科学,相关技术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能更好地为河南人民服务。 在河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的显微外科学事业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