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疾病验案二则
中药熨蒸按摩治疗颈椎病(上)
葫芦灸的功效与应用
运脾和胃治疗呃逆
过敏性皮炎的中医疗法
1
11 1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治疾病验案二则
 


□李发枝

清燥汤治疗痿证案

刘某,男性,46岁。
  初诊 患者四肢肌力持续下降1个月来就诊。患者曾在某省级医院做MRI(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被诊断为艾滋病合并空泡样脊髓病,因无有效治疗方法而回原籍,转求中医治疗。
  证见 患者卧床不起,双上肢不能抬起,有触电感,双下肢不能活动,倦怠,语声低怯,大便干,每周一行,小便黄,舌红、苔薄白,脉濡无力。双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为0级。
  中医诊断 痿证。
  辨证 湿热毒邪浸淫督脉。
  治疗 清热燥湿、益气养阴。
  方药 清燥汤加减。党参2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黄芪8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当归12克,黄柏10克,黄连3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生地15克,甘草15克。共4剂。每天1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二诊 患者服药2剂后,上肢触电感减轻,余症无变化。患者服药4剂后,上肢可抬高,舌脉同前。药证合拍,初见疗效,守方继续服用12剂。
  三诊 患者上肢能随意运动,扶床边可走动,自觉体倦改善,语声有力。在原方上加薏苡仁30克,继续服用30剂。
  患者经过治疗后诸症若失,可进行轻体力劳动。
  按语 该患者主要症状为卧床不起,双上肢不能抬起,有触电感,双下肢不能活动,倦怠,语声低怯,大便干,每周一行,小便黄,舌红,苔薄白。双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为0级,属湿热毒邪浸淫督脉证。艾滋病合并空泡样脊髓病,笔者认为此病当属中医痿证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论。根据临床表现,此例系湿热毒邪浸淫督脉,伏于三焦。其治疗宜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清燥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卷下》,书中记载:“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药,苍术、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燥湿,理气化滞,运化其土;当归、生地,滋阴养血;黄柏、黄连,燥湿清热;升麻、柴胡,升清;猪苓、泽泻降浊。诸药合用,使“肺清水生,则湿热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出自《医宗金鉴》)。

龙胆泻肝汤治疗汗证案

汪某,女性,70岁。
  初诊 患者主诉盗汗2个月,症状加重伴头晕1周。患者2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夜间盗汗,醒后汗止,无寒热,不咳嗽。经过检查后排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曾服用中药治疗无效。笔者观其服用的方剂,有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牡蛎散、桂枝汤等;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谓素有头晕,口苦,大便稍溏,舌淡、苔薄黄,脉弦。患者2个月前右胁出现带状疱疹,虽然疱疹已愈,但是局部仍感疼痛。
  中医诊断 汗证(肝胆湿热)。
  治疗 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 瓜蒌红花甘草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车前子(包煎)2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2克,全瓜蒌2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共3剂。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二诊 患者服药1剂后,诸症大减,盗汗止,口苦,头晕若失,大便稍溏(每天2次)。继续服用上方3剂后,嘱咐患者在煎药时加生姜3片。患者服用3剂后,痊愈。
  按语 患者主要症状为夜间盗汗,醒后汗止,无寒热,不咳嗽,检查后排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曾服中药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牡蛎散、桂枝汤等。笔者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谓素有头晕,口苦,大便稍溏,舌淡,苔薄黄,脉弦,另于2个月前曾患带状疱疹,属肝胆湿热。之前,患者曾服“治汗”之剂无效,缘于药证不符。中医之精义,在治疗证候,非针对症状。患者2个月前患带状疱疹,治疗并未运用此方。瓜蒌红花甘草汤出自《医旨绪余》,方以瓜蒌甘寒柔而滑润,于瘀不逆,甘缓润下,泄肝缓中;红花活血润燥,止痛消肿;甘草生用味甘缓急,泻火止痛。治疗带状疱疹,往往“一剂而愈,真可谓之神矣”。《兰室秘藏》中记载有以龙胆泻肝汤治疗阳痿、阴汗之论。往者不可追,如果患者初发带状疱疹之时施以此方,盗汗之证或令未见。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