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锋
“精神科医生要成为‘提灯人’,为‘黑暗’中的患者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他们走出人生的‘泥潭’,拥抱五彩斑斓的未来。”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也是我工作的目标和准则。 “能凭空听到有人说自己坏话,总是无缘无故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对等,觉得家里有监控器、周围有人跟踪监视自己,不敢出门。”这是我独立坐诊后,遇见的第一位患者童某,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经过诊断,患者为情感倒错,即精神分裂症中的一个症状,是大脑功能紊乱后出现的异常反应。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我详细地了解患者的成长经历,从生活背景中找到了“诱因”。查房时,我时刻关注患者的思想变化,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后来,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精神症状明显减轻。但是,患者家属心疼患者,急于求成,将未康复的患者带出了医院。 为了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的风险,我定期给患者打电话回访,和患者保持联系,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耐心指导。我赢得了患者的信任。经过坚持不懈的治疗,患者痊愈了,还有了2个可爱的宝宝。为此,患者的家人专门定制了一面锦旗向我表示感谢。 这个案例,我认识到家庭的支持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精神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漫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但是,许多患者家属的耐心和精力被消磨殆尽,有时一看效果不明显就马上给患者换医院,或对患者产生厌烦、放弃的想法,容易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这位患者是离异男士,50岁,患精神分裂症多年,家属不胜其扰。他被家属送到医院时,家属甚至说出了“让他在里面待一辈子”的话。检查后,我发现患者有多发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主动提出想要回家,还想找一份工作赡养老人。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患者虽然达到了出院标准,但是家属不愿意来帮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原来,在患者患病的这20多年来,家属备受折磨,对患者已经失去信心,不敢相信患者真的好了。我想尽办法,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情况,帮助患者和家属重新建立了信任。最后,家属接纳了患者,患者回归家庭。 在工作中,困扰我最多的,不是疾病的治疗效果,而是如何说服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我以前性格内向,而现在变成了“话痨”。我相信,只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就能拨动患者家属的心弦,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和认可。 “530”是一个数字,也是我接收的一位患者的编号。她没有名字,没有家属,没有户籍。她冬天在大街上流浪,被警察发现后觉得精神异常,才送到我们医院。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一个个头不高的“小黑人”,身上披着一个破麻袋,散发着刺鼻的馊味儿,头发凌乱,还不时有小动物(虱子)钻进钻出。 护理人员帮她清洗身体,更换衣物,安置好病房。检查时,她很紧张,难以沟通,不回答问题,说不清楚自己是哪里的人。在接下来的查房中,我多次与她沟通,关心她,慢慢地取得了她的信任。终于,她开口说话了,我得到一个地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护送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与亲人团聚。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和国家心理治疗师。我利用休息时间,把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创作成科普视频,帮助群众了解精神疾病。“未来很美,一起向前!”这是我常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精神疾病需要全病程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医院的治疗,还需要打通患者康复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包容和接纳。怀着对患者尽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希望,我愿意勇挑重任,用心工作,用爱温暖患者尘封的心灵。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