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慎红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急性期后,康复训练就成了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然而,很多人对中风后的康复训练存在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阻碍患者的康复进程,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误区一:康复训练要等病情
稳定后才能开始
很多人认为,中风患者在发病早期不能进行康复训练,应该等病情完全稳定后再开始。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康复训练应该尽早开始,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后的48小时开始。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训练,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还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误区二:康复训练强度
越大越好
有些患者及其家属急于求成,认为康复训练强度越大,恢复得就越快。然而,过度的康复训练不仅不能促进康复,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康复训练的强度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康复阶段来确定。患者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如果训练强度过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疲劳、疼痛、肌肉拉伤等问题,甚至会加重病情。
误区三:只注重肢体功能恢复,
忽视心理康复
中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患者在中风后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信心和康复效果。因此,在中风后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不仅要注重肢体功能的恢复,还要重视心理康复。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康复激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误区四:自己进行康复训练
有些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康复训练很简单,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不需要专业的康复指导。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康复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己进行康复训练时,若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不当,可能会受伤,影响康复效果。
误区五:康复是医生的事,
与患者家属关系不大
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家属的关心和陪伴十分重要。家庭成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更多鼓励和帮助,配合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如进食、如厕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还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因此,患者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与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总之,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只有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采取科学的康复方法,才能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