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花类中药的功效 |
|
□张美稀
花朵以秀美的姿容和芬芳的香气吸引人们,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用诗词歌赋来赞美她。历代医学家也将花朵入药。 古今中外以花治病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较著名的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笔下的冷香丸,其由四季的代表性花朵(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以及雨水节气的雨水、白露节气的露水、霜降节气的冰霜和小雪节气的白雪精制而成。《红楼梦》中只提到冷香丸能治百病,未具体说明其功效。然而,从药物的组成、加工、储存,以及书中服用的人物来看,冷香丸具有清凉解毒、疏肝解郁的功效。本文特选取几种可用于治疗胃病的花类中药。 丁香 谈及丁香,不禁让人想起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她象征着婉约与高洁。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通常在9月~次年3月(花蕾由青色转为鲜红色)采收。丁香性温,味辛,归胃经、脾经、肾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用于治疗因胃寒引起的呃逆、恶心、呕吐。使用方法:丁香3克,陈皮5克,生姜3片,红枣3枚,代茶饮。在临床上,治疗胃寒呃逆的名方丁香柿蒂汤就有丁香。 玳玳花 玳玳花为芸香科植物玳玳花的花,以干燥、色黄白、香气浓郁、无破碎者为佳。玳玳花性微寒,味苦、酸,归肝经、胃经,具有行气宽中、消食化痰、和胃止呕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以及消化不良导致的食少纳差、胃脘饱胀等。对于有上述症状者,可以用玳玳花3克~5克代茶饮,也可与其他药物组方使用。 扁豆花 扁豆花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性平,味甘、淡,归脾经、胃经、大肠经。扁豆花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的功效。扁豆花5克~10克,加厚朴花5克~10克,煎汤代茶饮,可以治疗夏季食欲不振、身头困重等。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治疗肝胃不和、湿困中焦导致的胃脘胀闷、不思饮食的经验方“三三九气汤”,其中就有扁豆花。 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性寒,味甘、苦,归心经、肺经、胃经。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咽痛,还可以治疗辛辣食物或烟酒过度引起的口苦咽干、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金银花一般用量为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葛花 葛花为豆科植物葛的花,性凉,味甘,归脾经、胃经。葛花具有化湿醒酒、理气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酒后头痛、胃胀欲呕、口干等。唐代诗人王绩所著《食后》,描述了葛花的解酒功效:“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羮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使用时,可以单用10克葛花沸水冲泡(或加枳椇子10克煎汤)代茶饮,也可以用葛花5克、茶叶5克泡茶频饮。 石斛花 石斛花为兰科石斛属植物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铁皮石斛的花,性平,味甘,归肝经、胃经、肺经。石斛花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胃阴虚所致的口干、咽干、干咳、大便干结等。秋冬季节,人们尤为适宜使用石斛花。取3克~5克石斛花,加适量冰糖代茶饮,可使口味清新。 绿梅花 绿梅花是蔷薇科植物梅的花,性平,味苦、微酸,归肝经、胃经、肺经。绿梅花具有疏肝理气、开胃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气滞所致的胃脘疼痛、胃纳欠佳、咽喉不适等。取3克~5克绿梅花,加陈皮5克、红枣3枚,代茶饮,口味及疗效更佳。 佛手花 佛手花是芸香科植物佛手的花,以朵大、完整、香气浓郁者为佳。佛手花性微温,味微苦,归肝经、胃经,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胁胀闷、食欲不振等。使用时,可以选择5克佛手花代茶饮,或与其他芳香化湿的药物合用。例如,治疗夏季中暑、湿浊中阻、胃纳不佳时,可以用佛手花5克、厚朴花5克、扁豆花5克煎汤饮用。 实际上,既有药用价值又可作为食品的花朵众多。中医历来重视食疗养生。因此,读者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证来使用这些药食两用的花朵,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平阳县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