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 李纳纳
在疾病治疗方面的进展 河南省在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些进展大大推动了内科学的发展。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方面的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液充分排出,导致静脉循环淤血,动脉循环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和晚期阶段,具有高患病率、高住院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近年来,河南省在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这是一种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慢性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代表药物有维利西呱和利奥西呱。其可以在一氧化氮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刺激鸟苷酸环化酶分泌,或者与一氧化氮产生协同作用,促进鸟苷酸环化酶分泌。维利西呱是第一个被开发出来并用于治疗恶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口服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 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是一种独立于胰岛素作用机制外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除具备调节血糖的作用,SGLT-2抑制剂可减轻酮症,增加血细胞比容,并有抗肥大、抗纤维化、抑制炎症反应和抗雌激素的特性。 SGLT-2抑制剂主要有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SGLT-2抑制剂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心室重塑及心肌纤维化、提高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并能在降糖的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危险因素,让患者获得额外的心血管受益。 3.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应用的ARNI,可以减少神经激素对心肌的影响,从而减缓心室重构的速度。 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被研发出来,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的药物治疗。这类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与支气管扩张剂等。 糖皮质激素。针对低氧血症重症患者,如呼吸衰竭合并休克、持续哮喘等,宜采取大剂量冲击疗法治疗,一旦有效果,立即减少剂量。对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提倡呼吸道插管给药。 血管扩张剂与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以茶碱类、酚妥拉明、硫酸镁制剂、硝酸盐制剂为主。该类药物在改善心肺血氧供应方面效果显著。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防止血压下降过快而导致患者心率大幅波动。 2.无创呼吸支持技术的进展。这方面的技术包括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等技术。 呼吸支持技术是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的治疗技术,包括机械通气、氧气治疗、气道净化、人工气道建立及管理等技术。 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这是一种广泛用于临床的新型氧疗方式,无创,且在降低机体呼吸频率、纠正呼吸窘迫等方面作用显著。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减少甚至无须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提高患者治疗时的舒适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还可大大减少医疗费用。 3.有创呼吸支持技术的进展。这方面的技术包括肺保护性通气、肺复张手法等。 肺保护性通气。其核心是小潮气量通气和一定水平的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气道平台压≤30厘米水柱(1厘米水柱=100帕),在维持患者有效氧合的基础上避免正压机械通气对残存的正常肺组织产生进一步损伤。 肺复张手法(RM)。RM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间断地给予 高于常规平均气道压的压力并维持一定时间。其作用一是可使更多的萎陷肺泡复张,二是可以防止小潮气量通气所带来的继发性肺不张。 俯卧位通气。随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研究的深入,俯卧位通气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对于氧合指数<100、PEEP>10厘米水柱的重症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会带来获益。 体外膜肺氧合(ECMO)。ECMO可治疗呼吸衰竭,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的手段,在呼吸支持领域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应以患者的良好预后为目标,结合医院医疗中心与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 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研判 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患者有基础疾病多、共患病多、脏器受累多等临床特点,对临床医生的内科学综合诊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内科学是现代临床医学的基础与支柱学科,是各专科医学的桥梁和纽带。 长期以来,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致力于推进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不断提升临床医师的内科学诊治能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要重视以下问题: 1.提高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的影响力,让临床医生更重视内科学,重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2.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科知名度。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覆盖面广。但是,相较其他专科分会而言,虽知识面宽但深度不够,在目前医学高度专业细分的背景下,不容易激发临床医生的兴趣和关注,因此,要提高学术交流的含金量,激发临床医生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科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