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春季花香沁心脾 解锁中医养生妙法 |
|
□徐百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年到了春季,繁花似锦,花香四溢。漫步在花海之中,那阵阵芬芳钻进鼻腔,直抵心间,让人瞬间感到神清气爽,这种美妙的体验就是我们常说的“沁人心脾”。其实,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不少中医养生智慧。 “沁人心脾”,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林洪的诗句“一泓清可沁诗脾”。后来,清代诗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正式使用了这个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沁人心脾”和人体的心脏、脾脏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脾胃则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任务是运化水谷精微,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输送到全身。脾喜欢干燥清爽的环境,讨厌潮湿污浊。当我们闻到清新宜人的花香时,脾最先感知到这份清爽,然后传递给心,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这就是“沁人心脾”在中医里的含义。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体各个脏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心和脾的协同作用在“沁人心脾”中尤为关键。在五行理论里,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因此,心是脾的“母亲”,脾健康了,心情也会舒畅,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春季闻到花香心情变好,吃饭都更香了,这就是心脾相互影响的体现。 春季是养生的好时节,我们可以根据“沁人心脾”的养生理念,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来调养身体。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芳香类食物或药材能化湿浊、健脾胃。因此,在春季,我们可以吃一点儿藿香、佩兰、陈皮等。比如,用藿香和佩兰煮水喝,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让身体更有活力。同时,甘味食物能补益脾气,山药、红枣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容易生湿。《黄帝内经》提到,自然界五气(臊、焦、香、腥、腐)对应五脏,香气入脾,甘味也归脾经。因此,春季吃玫瑰花饼、桂花糕,既能满足味蕾,又能激发脾的运化功能,让人心情愉悦。 情志调节也很重要。心主神明,脾藏意,心情好坏对心脾影响很大。春季阳光明媚,我们要多出门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心情保持舒畅,避免焦虑、忧愁这些负面情绪。我们可以试试冥想、深呼吸来放松身心,也可以在室内摆放一些鲜花(如茉莉花,香气能理气止痛、辟秽开郁),闻着花香,心气调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更好。 在起居方面,春季我们要早睡早起,顺应阳气升发。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干燥,让脾“住得舒服”。阳光明媚的时候,把被子、衣物拿出去晒一晒太阳,可以祛除湿气。 脾主肌肉四肢,适度运动能促进脾的运化。趁着春季百花盛开,我们可以去公园散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既能锻炼身体、疏通气血,又能欣赏美景,一举多得。 “沁人心脾”不只是形容美好感受的成语,更是中医养生的智慧结晶。在这个花开烂漫的春季,让我们遵循这些养生方法,顺应自然规律,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调养心脾,让身体充满活力,享受健康生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