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辨证治疗痈疽的典范之作——《卫济宝书》 |
|
□黄新生
《卫济宝书》最早见于《宋史·艺文志》:“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一卷。”《卫济宝书·序言》记载:“予家藏痈疽方论二十二篇,共为一帙。其方论精微,图证悉具,随病施效,可以传之无穷,而为卫家济世之宝,故记之曰‘家传卫济宝书’。”该书是宋代辨证论治痈疽的专著,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详细记录了治疗痈疽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受到后世医家的赞誉。 《卫济宝书》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以前,原书已失传,现存版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现存《卫济宝书》分为上、下2卷,共1.3万余字。上卷论述痈疽证型,列“五发”(“癌”、瘭、疽、痼、痈)图说、用药原则和内外治法,以及一些外科器械之使用和制造方法;下卷专言治法,载方40余首,包括丸、散、膏、丹、汤、药饼、药捻等多种剂型,并附乳痈、软疖证治。该书虽然卷帙不多,但是较好地体现了疡科辨证论治思想。
辨证论治痈疽 一是阐述病因病机。《卫济宝书》认为,脏腑功能失和是痈疽发生的内因,四时之气不和是痈疽发生的外因。“奈缘四时之气或有乖失,故表窍不匀,三焦壅塞,血涩肌表,致有五发痈疽之患也。发者,五脏六腑不和之所生。”该书详细论述了痈疽发生的诱因和机制。“若喜怒无常,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冷热相干,于是脏气虚,则腠理开疏。腠理开疏,则寒邪客于经络之间。寒气既折,则荣卫稽留于脉。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血荣得寒则涩不行,卫气从之,与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阳气蕴积则生热,热则血涩,寒热不散,故积聚为痈疽。” 二是分类描述临床表现和治疗。《卫济宝书》将痈疽分为5种类型,并附图说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其中,“癌”与深部脓肿之无头疽类似,瘭与疖类似,疽与蜂窝织炎类似,痼与糖尿病痈疽类似,痈与浅部脓肿之无头疽类似。痈疽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癌的治疗:“宜下大车螯散取之,然后服排脓败毒托里内补等散。破后用麝香膏贴之,五积丸散疏风和气,次服余药。” 三是分阶段治疗。《卫济宝书》确立了“内毒盛者,急攻其内;外毒盛者,速泻其热”的治疗原则。对于早期痈疽,可以先内服药物,外敷药物,共同促进其消散。如果出现体表腐肉成痈,则外施针刀割去腐肉,并在局部敷去腐生肌的药物,或内服托里益气的药物,促进肌肉生长。若发生在肌体深部的脓肿,则须切开引流,然后内服外用托里排脓的药物。书中强调辨证治疗的重要性,批评了那些不进行辨证、机械照搬古方、滥施针药者的做法。 四是综合判断预后。通过脉象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预后,并且总结了痈疽的“五善七恶”。“饮食如常,一善也;实热而大小便涩,二善也;内外病相应,三善也;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用药如所料,五善也。发渴而喘,精明眼角向鼻,大小便反滑,一恶也;气绵绵而脉濡,与病相反,二恶也;目中不了了,精明内陷,三恶也;未溃肉黑以陷,四恶也;已溃青黑,腐筋骨黑,五恶也;发痰,六恶也;呕吐,七恶也。” 首次提出“癌”的概念 《卫济宝书》第一次明确使用“癌”字记录疾病。书中多次提到“癌”字,并附有图说:“癌疾初发者,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 一种观点认为,该书中的“癌”是痈疽的“五发”之一,属于深部脓肿之无头疽,与现代医学的癌症不是一个概念。“癌”字具有恶性肿瘤之意义始于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此书晚于《卫济宝书》。 另一种观点认为,《卫济宝书》记录了治疗癌症的外敷、外洗、内服药物等多种方法,其记载与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癌疾初发者,却无头绪。”又指出40岁以上患者预后不良,类似乳腺癌症状。 虽然现在对《卫济宝书》记载的“癌”有所争论,但是该书是我国医学著作中最早“以癌论病”的书籍,对研究中医外科疾病分类具有积极意义。 较早记载脓气胸的诊断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多是“疽发背而死”,如秦汉时期的谋士范增、唐代诗人孟浩然、宋代名将宗泽、明代名将徐达等。“疽发背”导致的死亡大多与痈疽导致的脓气胸有关,《卫济宝书》在论述发于背部的痈疽时,较早记载了诊断脓气胸“发背透膜”的方法。“疮已溃,须用好厚纸作一合索捻子捻之。看分数,如背上自肝俞穴以上,试直入无偏斜,及一寸三分者为将通,十全三四,过此不治。虽过数而精神强者,须以竹膜一片可敷疮口。密者,先择一净明室中,以水湿疮口四旁,然后敷竹膜,在静看其动,似气之拽,拽则已通矣。非风非扇而与呼吸相应,十死不治,无此者可疗。”这段文字记载了诊断痈疽深浅和“发背透膜”并判断预后的方法。 “发背透膜”即为疮肿穿透胸壁形成脓气胸,这段记载比孙思邈对脓气胸的记载更加详细。痈疽是古代外科常见病,“发背透膜”是痈疽的凶险病证,这种诊断方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积极意义。 记载多种外治技术 一是记载了清创消毒术。《卫济宝书》记载了用醋和盐消毒开展外科清创手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外科清创手术的消毒观念和技术。此外,非手术治疗的疮疡,普遍使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清洗患处,这些消毒方法对防止创口感染十分有效。 二是记载了药酒麻醉法。根据患者的酒量,用酒调配药物进行麻醉,然后开展外科切开引流术。《卫济宝书》肯定了酒在麻醉中的作用,这是我国麻醉药物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记载了负压吸乳法治疗乳痈。《卫济宝书》认识到乳痈的发生与乳汁不畅有密切关系,并创造性使用了拔火罐治疗乳痈的吸乳法。这种方法与现代吸乳器的原理相似,能够减少乳汁淤积,达到防止化脓的目的。书中还记载了灸法、薄贴、箍围、贴敷、熏洗、溻渍等多种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和方法,反映了宋代中医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 四是记载了医疗器械的制造和收藏。《卫济宝书》首次记载了手术器械的制造和收藏方法。比如“打针法:用马衔铁于甲子日,一日炼打阳针一枚如韭叶,长三寸六分;丁酉日打阴针一枚,长二寸四分;惊蛰日打雷锋针一枚,长二寸四分;又打取脓针一枚,如韭叶,长三寸六分;打炼刀一枚,小钓一个。”这种选择日期打造医疗器械的方法,可能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思想的影响。 《卫济宝书》对痈疽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有许多独到之处,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四库全书》评价说:“(《卫济宝书》)剖析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其后胪列诸方,附以图说,于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害,抉摘无遗,多后来医流所未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