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干
核心提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三级甲等医院(以下简称“三甲”)复核评审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内涵”,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持续改进,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医院向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迈进。
等级评审作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载体,对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在“三甲”复核评审中,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秉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内涵”的核心原则,以等级评审为契机,通过党建与业务、评审标准与日常管理、质控体系与持续改进“三个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 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领导小组战略决策、“三甲”办公室统筹协调、10个专项工作组执行落实三级组织架构。院领导分片包干,业务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8名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确保垂直管理效能;建立了“三甲”专题工作日制度、专题工作会议制度,开通了“三甲”复审绿色通道,审批流程“短、平、快”,综合把控医院管理现状,全面保障“三甲”复审工作顺利进行。 党建引领,促进机制创新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创“支部建在专项上”的管理模式,在“三甲”复核工作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建立科室“三甲”专员制度,形成党委、支部、科室三级联动机制,有效破解政策执行中的“热力衰减”现象。 全员培训,培育质量文化共识 累计开展专题培训23场(参训率98.6%)、内审员专项培训12期、知识竞赛6场,持续举办病历书写大赛、感染防控培训、医疗废物智能管理培训;在省直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经验交流会上展示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创新采用“标准解读、案例教学、模拟评审”三维培训模式,培育形成全院质量文化共识。 完善制度体系 筑牢质量安全防火墙 制度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系统编纂《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汇编》,构建“三位一体”制度体系:修订管理制度1312项、完善岗位职责363项、制定技术规范217部(含38个专业操作规范、110个疾病护理常规)。 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升级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基于灾害脆弱性分析(HVA)和应急能力评估,构建包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医疗事故、信息系统故障六大类共49项预案的院级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实现应急管理标准化、流程化。 三级质控机制创新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双循环质控模式,19个专业委员会季度督查、10个专项组月度巡查、322个单元周自查,累计发布《质量与安全白皮书》28期,问题整改闭环率达100%。 持续改进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强化问题导向的改进机制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构建科室层面、职能部门、院长办公会“三级问题处理机制”,通过42次“三甲”复审中层干部会、93次周例会、37次月例会、112次各系统专项会的动态管理,督促整改问题5000多个。 坚持数据说话的管理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测数据为抓手,成立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质控小组,对医院资源配置、医疗质量安全、绩效等指标监测、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数据与评价、单病种质控和重点医疗技术质控等日常监测数据进行了分工,明确任务,责任到职能科室、临床科室,责任到人;针对指标体系标准公式及解释、制度规章版本化管理等,按照项目管理模式做好文档标准化管理;建立有效的基础数据管理机制,通过临床数据、管理数据、科研数据归集,形成完整的以病人为核心、以时间轴为主线、以临床科室为单位的大数据库,定期收集质控数据;开展数据质控分析,每月召开全院监测数据质控分析会,向全院公示数据指标以及数据变化情况。 完善长效发展的机制构建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强设备采购、高值医用耗材管理、特种气体的管理和危险化学品管理,建立医学装备应急调配机制。加强耗材一级库、二级库管理,引入耗材智能化管理系统(SPD),实现耗材全流程可追溯。持续提升医学装备管理水平,实现日常巡检、故障上报、设备维修等质控环节信息化。将评审标准转化为近150多项常态化监测指标,纳入医院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形成“标准-执行-监测-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现场评审专家通过数据核查、现场检查、调查访谈、资料查阅、综合应急演练、个案追踪等多种方式,对院内各部门进行全覆盖的检查和评审。 等级评审既是检验医院综合实力的标尺,更是驱动医院向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持续深化从运动式迎检向常态化管理转变,从条款符合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制度完善向文化培育转变,努力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