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信
案例一 2017年11月24日初诊:李某,男性,71岁,以“左肺下叶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半个月”为主诉就诊。 症见:咳嗽,胸闷,气短,喘息,手术切口处疼痛,咯白色黏痰,口干不苦,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腻水滑,脉沉细数。肺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左肺下叶切除术后改变,左残肺和右肺散在条索,左侧液气胸,纵隔多发小淋巴结,肝左叶低密度结节(囊肿可能)。 病理诊断:腺癌(左肺)。 方药:茯苓3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细辛3克,浙贝母10克,清半夏10克,制川乌10克,蜈蚣2克,壁虎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炒白术15克。共7剂。水煎,每天1剂,早、晚2次温服。 2017年12月6日二诊:服用上方后,患者咳嗽减轻,胸闷、气短改善,创口疼痛,偶尔胸闷、气短,遇冷后咳嗽加重,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稍厚腻,脉细。上方加冬瓜子30克,生薏仁30克,桃仁10克。共7剂。水煎,每天1剂,早、晚2次温服。 按语:患者肺癌手术后,出现寒饮内停、痰湿阻络、余毒未尽等症状。《金匮悬解》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使肺气得以正常宣降,则水饮自消;佐以平消,散抵抗癌毒;加桔梗,宣肺化痰;加白术,取苓桂术甘汤之意,健脾化湿,从根源上杜绝痰饮再起;复诊时,加冬瓜仁、生薏仁、桃仁,涤痰化浊。 案例二 2017年8月10日初诊:张某,男性,以“发现胃癌1个月”为主诉就诊。 症见:胃胀,嗳气,无胃灼热、泛酸、胃痛,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缓。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食管炎,胃癌。 病理诊断:低分化癌,倾向腺癌(胃体)。 方药: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干姜10克,砂仁(后下)10克,清半夏10克,壁虎10克,蜈蚣2克,草果6克,制川乌10克,枳实10克,川朴15克,甘草6克。共10剂。水煎,每天1剂,早、晚2次温服。 2017年8月25日二诊:服用上方后疗效尚可,患者胃胀、嗳气减轻,饭后胃胀,饥饿时胃下坠,口稍干不苦,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便有解不尽感,舌质淡、苔白腻,脉缓。上方去掉枳实、厚朴,加青皮10克,陈皮10克。共20剂。 2017年9月15日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疗效良好,症状明显减轻,仍有胃脘不适,舌质红、苔白(根部白腻),脉缓。 方药:醋香附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浙贝母10克,制川乌10克,蜈蚣2克,壁虎10克,草果6克,甘草6克。20剂。 按语:患者以脾胃虚寒、运化无力、癌毒瘀滞为主。先以砂半理中汤合平消散加味治疗,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补气健脾,使胃气得复,病邪渐退,以顾护胃气贯穿始终。 案例三 2015年3月9日初诊:徐某,男性,67岁,以“发现胆管癌半年”为主诉就诊。 症见:足胫水肿,按之凹陷,眼睛黄染,手黄,乏力,纳呆,多梦,口苦不干,小便黄,大便干(2天~3天1次),舌质暗红、苔白厚,脉弦细无力。 方药: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清半夏10克,大黄10克(后下),白芍20克,茵陈60克,桃仁10克,冬瓜子30克,生薏仁30克,郁金10克,甘草6克。共10剂。水煎,每天1剂,早、晚2次温服。 2015年3月20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疗效良好,大便每天1次大便,足胫水肿较前减轻,仍感乏力。为巩固疗效,守上方继服10剂。 按语: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口苦,大便干,舌质暗红、苔白厚,辨为浊阻少阳阳明,瘀毒内结,治宜畅通上下为先,方选大柴胡汤加涤浊之品,效果较好。 案例四 2017年9月13日初诊:张某,女性,56岁,以“发现宫颈癌1年(未手术),放疗20次,化疗5次”为主诉就诊。 症见:乏力,腰背痛,睡眠差,入睡困难,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大便偏干(2天1次),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有力。 方药: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白芍3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大黄10克(后下),玄参30克,麦冬20克,生地30克,延胡索10克,炒川楝子6克,甘草6克。共10剂。水煎,每天1剂,早、晚2次温服。 2017年9月27日二诊:服用上方后,患者大便每天2次,大便干的症状改善,后背、腰尾部疼痛,呈持续性,口干口苦,心烦急躁,眠差多梦,入睡困难,双目干涩,周身怕冷,舌质红,脉细。 方药: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生山药3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酒萸肉10克,炒枣仁30克,川芎10克,百合30克,炒白术15克,甘草6克。共15剂。水煎,每天1剂,早、晚2次温服。 2017年10月13日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疗效良好,后背及腰痛明显减轻,口干口苦改善,双下肢乏力、麻木,腰背稍痛,睡眠较差,心烦,大便溏,舌质红,脉细无力。将上方中生山药改为炒山药30克,继服30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癌症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症状发生变化,治疗应从当前症状入手,辨病机施治。具体到该患者,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质红,脉弦有力,为少阳阳明实热瘀积,方选大柴胡汤(加味),使上下得通,实热渐消;二诊时,患者心烦急躁,眠差多梦,入睡困难,双目干涩,舌质红,脉细,辨证为心肾阴虚、热邪内扰,方选知柏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收效良好。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原张氏“动、和、平”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