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伟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病,常导致上气道阻塞,引发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颌面部发育畸形(腺样体面容)及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腺样体是鼻腔后部的免疫组织,2岁~6岁增殖旺盛,10岁后逐渐萎缩。病理性腺样体肥大通常指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过51%并伴有临床症状,西医多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治疗,但是效果有限;重度患者常需要手术,家长接受度较低。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及外邪侵袭有关。小儿脏腑娇嫩,肺脾气虚易感外邪,脾虚生痰,肾气不足加重痰湿,导致腺样体肥大。饮食不节、遗传因素等也与发病相关。病机核心为本虚标实,肺脾肾虚为本,痰湿、瘀血、热毒为标。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初期以补肺健脾为主,急性期清热化痰,慢性期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临床用药分三型:肺脾气虚型患者,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痰热壅结型患者,用辛夷清肺饮;痰瘀互结型患者,用会厌逐瘀汤加减。外治方法包括中药贴敷、耳穴压豆、鼻部按摩、针刺等。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上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可出现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儿童颌面部发育畸形,出现腺样体面容,长期缺氧还可导致患儿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生长发育缓慢等问题。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部的免疫组织,类似于“鼻腔卫士”。作为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一部分,腺样体属于咽部淋巴环,具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岁~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如果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过51%并伴有临床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病理性腺样体肥大。西医认为,上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呼吸气流中的过敏原等作用于鼻黏膜、腺样体和扁桃体,鼻咽部的炎症及其毗邻部位的炎症或腺样体自身的炎症反应反复刺激,会使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目前,西医治疗以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抗生素及生理盐水冲洗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重度腺样体肥大一般考虑手术治疗,家长及患儿普遍难以接受。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效果显著。 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腺样体肥大与小儿肺、脾、肾功能失调及外邪侵袭等病因有关。小儿脏腑娇嫩,肺脾气虚,肺主卫外,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导致肺失宣降,鼻窍壅塞,腺样体反复充血肿大。脾虚,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聚而成痰,痰湿壅塞鼻咽,形成腺样体肥大。肾气不足或久病及肾,患儿长期患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不能温煦肺脾,加重痰湿内生,导致腺样体肥大迁延难愈。另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过食甜腻,助湿生痰;食用煎炸及零食过多,助热化火,加重痰湿或热毒,导致腺样体肥大。另外,还有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腺样体肥大病史,孩子患腺样体肥大的概率明显增加,一些患儿很小即出现腺样体肥大并发展为腺样体面容,患儿家长不认为孩子是患病引起,反而认为孩子是遗传自己的面貌。临床可见一部分孩子既无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也无其他明显诱因,但是会出现腺样体肥大和腺样体面容,可见先天因素在腺样体肥大的发病原因中是不容忽视的。 病机辨识 本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虚为本。肺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如风温热邪可热灼营阴,耗气伤津,炼液成痰,瘀阻上焦;风寒湿邪则可引起寒性收引、湿性黏滞,引动痰湿,阻滞于鼻咽部,导致腺样体增生肥大。小儿饮食偏嗜,不知自节,平素食用过多肥甘厚味,阻碍脾气,兼脾虚运化失职,久则聚湿生痰,鼻咽部痰湿阻滞,痰瘀热毒为标,长期鼻塞、炎症刺激可致局部气血瘀滞,痰瘀互结,甚至化热成毒(如腺体红肿)。肾常虚,久病及肾,元阴亏虚,虚火上炎,炼液成痰,阻于鼻咽。最终导致腺样体的病理性增生和肥大。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初期以扶助正气为主,健脾补肺,预防呼吸道感染,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急性发作期患者一般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打鼾症状较重,此期应以清热化痰为主;后期病情迁延,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达到缩小腺样体,消除鼻塞、打鼾症状的目的。因为患儿就诊时,大部分已进入慢性迁延期,所以临床治疗仍以活血化瘀为主。 临床用药 肺脾气虚型(初期) 典型表现:鼻塞白天轻、夜间重,睡时打鼾、张口呼吸,面色苍白,食欲差,大便稀溏,舌淡胖有齿痕。 治宜补肺健脾祛痰,方选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陈皮、半夏、茯苓、辛夷、苍耳子。 随症加减:舌苔厚腻,可以加焦槟榔;舌尖红,可以加莲子心。 痰热壅结型(急性发作期) 典型表现:鼻塞流黄脓涕,腺样体红肿疼痛,咽干口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 治宜清热化痰,方选辛夷清肺饮(加减):辛夷、黄芩、栀子、生石膏、知母、枇杷叶、浙贝母、天花粉。 随症加减:大便干结严重者,可以加大黄;咽痛甚者,可以加牛蒡子。 痰瘀互结型(慢性迁延期) 典型表现:腺样体肥大日久,鼻塞持续,睡眠呼吸暂停,舌暗紫或有瘀斑。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选会厌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桔梗、玄参、牡蛎、浙贝母、王不留行、夏枯草。 随症加减:舌体瘀斑较重者,可以加三七粉;重度肥大者,可以加炮山甲等。 会厌逐瘀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记载于其所著医书《医林改错》中,强调活血化瘀在治疗头面咽喉瘀血证中的作用,为后世治疗咽喉瘀血证提供了思路。清代《喉科指掌》《重楼玉钥》等喉科专著中,已有“活血利咽”的思想萌芽,如用桃仁、红花配伍桔梗、甘草治疗咽喉肿痛。中医认为“咽喉为气血之门户”,气滞、血瘀、痰凝均可导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如《金匮要略》提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即与气郁痰瘀相关。 20世纪中后期,中医耳鼻喉科逐渐形成独立学科,医家将王清任的逐瘀法与现代咽喉疾病(如慢性咽炎、声带病变等)的“微观瘀血”病理结合,提出会厌逐瘀汤等经验方,强调活血化瘀、养阴清热、行气利咽的综合治法。 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将其应用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方中桃仁、红花破血逐瘀,改善咽喉局部微循环,促进腺体回缩;当归、赤芍养血活血,防活血药耗伤阴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肺利咽,通畅气道;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并可起到引药上行以达病灶的目的;生地、玄参、麦冬滋阴降火,缓解腺体炎症、制约活血药的燥性,加用国医大师刘绍武教授用来治疗各种症瘕积聚的专药“攻坚汤”的主药王不留行和夏枯草,以增强软坚散结、缩小腺体的作用;甘草解毒利咽,调和诸药,以共同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缩小腺体的作用。 外治疗法 外治可采用中药吴茱萸打粉贴敷涌泉穴,以引火下行、化痰散结。 耳穴压豆 耳郭对应的部位(鼻、肺、脾、肾上腺),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次~5次,以调节脏腑功能。 鼻部按摩 食指上下搓揉鼻翼两侧(迎香穴)至发热,每日2次,每次5分钟,通利鼻窍。 针刺疗法 另外,可针刺合谷穴,每周2次,以通行经络,同时可进行虎符铜砭治疗,颈背部为重点区域,从大椎穴(第7颈椎下)向上至风府穴,振奋阳气,通鼻窍。沿脊柱两侧(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调理肺脾肾,化痰湿。肩井穴以疏通胆经,缓解颈肩紧张,改善头面部气血。刮拭前额印堂至太阳穴,缓解鼻塞。 局部刮痧 迎香穴局部刮痧,通利鼻窍。手法要轻柔匀速,以“徐而和”为原则,儿童皮肤娇嫩,忌用力过猛。督脉、膀胱经从上向下刮;面部从内向外刮。每周1次~2次,痧退后再进行下次刮拭。 日常饮食 患儿饮食要多菜少肉,忌睡前喝奶(易生痰湿),避免摄入过多零食等不良习惯。多晒太阳,坚持适度运动,以升发阳气,增强肺脾功能,提高免疫力。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孩子普遍营养过剩,脾胃负担较重,积食难化,进而食积化热,上攻咽喉,出现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等上焦疾病。本病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疗程较长。笔者在临床中一般采用中医药治疗,一个疗程为一个半月,有效率在90%左右,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要嘱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免复发加重。 (作者为河南省第三批中医药青苗人才,供职于鹤壁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