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五归脾丸 |
|
□付中华 归脾丸作为经典中药方剂,历经千年传承,其“补脾养心”理念在现代医学中展现出多系统调节潜力。 方剂溯源 归脾丸源自宋代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是中医治疗心脾两虚的经典方剂。其组方严谨,由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等药材配伍而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食少体倦等症状。临床实践证明,归脾丸疗效显著,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 成分解读 君药 归脾丸组方严谨,君药党参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含党参多糖、皂苷等活性成分,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 臣药 黄芪性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肺经,含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等,具抗氧化、抗炎、改善造血功能等作用。 佐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经、胃经,含苍术酮、白术内酯等,能调节胃肠动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经、脾经,含茯苓多糖、三萜类等,有利尿、抗焦虑、保护肾功能等作用;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经、肝经,含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等,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作用。 使药 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经、脾经,含多酚类、多糖等,有抗氧化、改善记忆功能作用。诸药配伍,补气与养血并重,安神与健脾协同,实现气血双补、标本兼治。 功能主治 归脾丸作为经典中药方剂,传统上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以及气血不足导致的气短乏力、月经不调、崩漏便血等症状。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归脾丸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和化疗后骨髓抑制,改善造血功能;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焦虑症、抑郁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一定疗效;缓解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症状;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慢性胃炎和肠易激综合征;增强免疫力,改善术后体虚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归脾丸通过多成分的协同作用,发挥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造血功能、免疫调节及胃肠保护等作用。其中酸枣仁皂苷通过调控GABA(γ-氨基丁酸)受体改善睡眠,黄芪甲苷提升海马区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发挥抗抑郁效果;当归多糖刺激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党参多糖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白术内酯抑制胃酸分泌,修复胃黏膜损伤。这些研究为归脾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用法用量 归脾丸的用法用量因剂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传统大蜜丸规格为9克/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水送服;浓缩丸规格为3克/丸,每次3丸,每日3次,便于携带和吸收;颗粒剂规格为6克/袋,每次1袋,每日2次,适合急症调理。慢性病患者需要连续服用归脾丸4周~8周,急性症状患者服用归脾丸2周~4周。 注意事项 归脾丸虽为经典方剂,但临床应用归脾丸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实证发热(如外感发热、实热内盛等)、湿热体质(如舌苔黄腻、口苦尿赤等)者禁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慎用归脾丸;孕妇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归脾丸,避免当归活血作用引发流产风险;华法林等抗凝药与归脾丸联用时,可能加大出血风险,需要避免同时使用;与苯二氮䓬类镇静剂联用时,建议间隔2小时服用归脾丸,防止过度嗜睡。 归脾丸以“补脾养心”为核心,其“气血双补”理念在现代医学中展现出多系统调节潜力。在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患者体质特征与代谢状态,通过个体化用药方案实现精准治疗,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