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五归脾丸
辨证治疗腺样体肥大
针灸治疗湿疹思路
月经不调 试试调周法
1
11 1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针灸治疗湿疹思路
 


□王松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在多年中医临床实践中,我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湿疹,积累了一些经验。
选穴原则
针灸治疗湿疹,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依据经络学说与脏腑理论选穴,通过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调节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局部选穴
选取阿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瘙痒症状。阿是穴即湿疹病灶部位,根据湿疹分布范围,采用围刺法,在病灶边缘呈环形进针,针距根据病灶的大小进行调整。
远端选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刺激曲池穴,可以清热泻火、疏风解表、调和气血,对湿疹伴有风热症状,如皮肤瘙痒、皮疹色红等有良好的疗效。
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脾主运化水湿。血海穴具有养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功效,可改善湿疹患者体内气血不畅、湿邪内生的状态,常用于治疗湿疹病程较长、血虚风燥型的患者。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经气血旺盛。足三里穴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之效,脾胃功能正常则水湿运化有序,可从根源上解决湿疹因湿邪内生所致的问题,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康复。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能健脾利湿、调补肝肾、养血活血,对湿疹伴有阴虚、湿热下注等多种证型均有调理作用,尤其适用于女性湿疹患者,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身体内环境。
针刺手法
进针 选用合适规格毫针,根据穴位不同选择进针角度与深度。如四肢穴位多选用直刺;腹部穴位选用斜刺或平刺。进针时,快速破皮,然后缓慢推进,以减轻患者疼痛。
行针 采用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相结合手法。提插补泻,补法为慢提紧插,泻法为紧提慢插;捻转补泻,补法为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角度小、捻转频率慢,泻法相反。对于实证、热证,如湿疹急性期,局部红肿、渗出明显,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虚证、寒证,如慢性湿疹、病程长、体质虚弱患者,手法以补法为主;虚实夹杂证,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补泻手法。
疗程安排
一般每周治疗2次~3次,5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2天~3天。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体质差异等因素调整。通常急性湿疹患者,经过1个~2个疗程治疗,症状可明显缓解;慢性湿疹患者,因病程长、病情复杂,可能需要3个~5个疗程或更长时间治疗,且在症状缓解后,需要巩固治疗。
注意事项
针刺前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对皮肤有破损、溃疡、瘢痕或赘生物处,不宜针刺。向患者充分解释治疗过程与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其紧张情绪,避免晕针。若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晕针症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平卧,饮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可缓解;严重者,可针刺人中穴、内关穴等穴位急救。
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海鲜、牛羊肉等刺激性食物及发物,以免加重病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
针灸治疗湿疹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少。但是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针灸疗法,必要时可结合中药内服、外洗等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帮助患者摆脱湿疹困扰。
 (作者供职于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