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通讯员 赵清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病房住了很多老年慢性阻塞性非疾病(以下慢阻肺)、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他们从刚来时的绝望痛苦到渐渐展露笑容,患者脸上的笑容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在患者眼中,这里的医生是最值得信赖的“健康守护神”。 “一根针”搞定肺结节 5月7日,65岁的张女士来到郑大二附院就诊。一年前,她在外院接受了左上肺叶切除术,术后半年复查CT(计算机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左下肺再次长出了结节,且随访发现结节一直在增大。张女士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肺功能不佳,且不愿意经历第二次手术。 在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正决定采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为患者治疗。在CT影像的引导下,周正快速、精准地将一根直径为1.47毫米的冷冻消融针置入肺结节中,通过重复“冷冻—升温”的操作,肺结节病灶被完全冻结。通过冷冻消融的操作,张女士的肺结节被轻轻松松地“干掉”了。术后第二天,张女士就可下床活动了。 周正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肺结节,很多人为此担心不已。实际上,80%~90%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而只有少数良性肺结节会在随访的过程中出现恶变。对于这类结节,除了常规的手术治疗外,还可以采取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等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术后观察24小时,患者就可以下床活动了,然后复查CT,没有出现气胸,就可以出院了。”周正说。 综合治疗搞定难治性气胸 难治性气胸是一个威胁患者健康的世界性难题。周正团队开创性地构建了“药物—介入”协同治疗体系,通过精准化药物治疗联合靶向支气管封堵术等多维干预策略,为这一顽疾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患者刘亚(化名)65岁,一个月前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辗转来到郑大二附院就诊,影像检查后,确诊为双侧气胸、皮下气肿。周正团队使用特殊球囊进行探查后,确定患者为胸膜破口,随后为其施行支气管镜下单向活瓣置入对破口进行封堵,两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郑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睡眠与戒烟、间质性疾病与肺康复、非典型性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诊疗上亦颇有建树,科内医务人员在支气管镜虚拟导航活检、支气管镜下光动力疗法、冷冻肺活检等新技术领域不断探索与实践,成功救治了众多疑难危重患者。 亚专科精细化发展 引领区域技术潮流 “创新、精进、关怀、卓越”是郑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核心理念,自1985年建科到现在,医务人员始终秉持这一理念。 “截至目前,科室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设有普通病区2个、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1个,以及呼吸睡眠监测室、肺功能室、呼吸内镜检查室等多个专业平台,拥有河南省呼吸道感染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周正介绍。科室细分为6个亚专业方向,分别是呼吸介入学组、重症学组、肺结节与肺癌学组、睡眠与戒烟学组、呼吸慢病与感染学组、间质性疾病与肺康复学组。各学组均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2017年,该科入选河南省直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2018年,加入中日友好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年成为全国心肺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及中国肺康复护理联盟副盟主单位,2020年获批4个国家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单修基地。在位列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24年,该科成功获评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强化亚专业团队、增加学科方向、开展新技术和新研究等来实现临床、教学、科研的新突破,以医学温度延长生命长度,全力以赴守好患者的‘生命关口’,护航‘畅快呼吸’。”周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