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节奏加快,不少人生活不规律,容易上火,常常感到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甚至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便秘等。牛黄解毒丸是传统中成药,因适用范围广、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中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口碑,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深受患者的青睐。 方剂溯源 牛黄解毒丸可以追溯至明代薛铠与薛已合著的《保婴撮要》。原方以牛黄、甘草、金银花等为主,主要治疗胎毒疮疖和各种疮疡。在明代的《幼科证治准绳》和清代的《咽喉脉证通论》中,均有记载。1962年出版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更是汇集了全国各地13首牛黄解毒丸的配方,成分各异,但都是以牛黄为核心治疗疮毒及口舌疾病。其中,“天津方”最具代表性,包含黄芩、甘草、桔梗、大黄、生石膏等药材,再加入朱砂、雄黄、牛黄和冰片,炼蜜为丸。 现在,市面上的牛黄解毒丸,是在“天津方”的基础上去掉一味朱砂,其疗效显著,适用于咽喉肿痛、牙疼、耳痛、头痛、眩晕等多种病证。 此外,还有一款名为京制牛黄解毒丸,则是在牛黄解毒丸的基础上弃雄黄,加黄连、菊花等药材制成,功效得到进一步强化。 成分解读 牛黄解毒丸的现代药物成分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中药组成。 君药 牛黄,味苦、性凉,入心经、肝经,善清心、泻火、解毒。 臣药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性寒,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味苦、性寒,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攻积、逐瘀通经。 佐药 雄黄,味辛、性温,可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可开窍醒神、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性平,可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使药 甘草,味甘、性平,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以上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 功效主治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火热内盛,如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现代药理研究与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牛黄解毒丸具有抗炎、抑菌、解热、镇痛、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等多重作用,临床广泛扩展至内科、外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多个科室的疾病治疗。 牛黄解毒丸研细粉外用,可治疗腮腺炎、乳腺炎、带状疱疹、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腮腺炎 取牛黄解毒丸适量,烘干后研磨成细粉,用米醋调成稀糊状,外敷于患处,用无菌纱布包扎,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5天即可治愈。 乳腺炎 取牛黄解毒丸适量,烘干后研磨成细粉,同酒糟一起调匀,外敷患处,胶布固定,每天换药2次,一般使用3天后,肿块可变软,7天~10天后,肿块可消失。 带状疱疹 取牛黄解毒丸适量,烘干后研磨成细粉,用0.9%氯化钠少许调匀,外涂患处,或者加入75%乙醇适量浸泡,搅拌至药物混合均匀后,涂抹患处;第1天频繁往患处涂药,以保持患处湿润为度,第2天用0.9%氯化钠洗去疱疹上的药物,重新涂抹新的药物,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换药1次,4天为1个疗程,3个~4个疗程即可治愈。 化脓性中耳炎 先将患耳用过氧化氢清洗干净,再用棉签拭干后,取牛黄解毒丸适量,烘干后研磨成细粉,用棉签蘸药粉送入患耳内,每天用药1次~2次,3天为1个疗程,2个~3个疗程即可治愈。 用药指南 牛黄解毒丸为棕黄色的大蜜丸,有冰片香气,味微甜而后苦、辛。目前,市面上有两种规格:大蜜丸,每丸重3克,每次1丸,每天2次~3次;水蜜丸,每100丸重5克,每次2克,每天2次~3次。 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 服药期间,忌烟酒,以及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孕妇、新生儿禁用;小儿、年老体弱、脾胃虚弱、大便溏薄、有过敏体质者应慎用;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 注意事项 患者服药期间,不宜与含有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的汤剂或中成药同时服用;牛黄解毒丸因含有雄黄,须严格按照用法用量及症状服用,应遵照医嘱,不得长期服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