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风杰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菌,其螺旋形结构和鞭毛使其能在强酸性胃液中存活,通过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微环境。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中国感染率高达50%以上,且多数感染者早期无明显症状。 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与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常见于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等行为,而粪-口传播则因病菌随粪便排出后污染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经口感染。例如,食用未彻底煮熟的肉类、海鲜,或饮用未经消毒的水,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途径,如家长将食物嚼碎后喂食婴儿,可能将病菌传递给孩子。 致病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长期定植于胃黏膜的病菌会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进而引发炎症。若未及时干预,炎症可能发展为胃溃疡,使患者出现规律性腹痛、胃灼热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增加癌变风险。 治疗策略 患者确诊感染后,通常采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即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一种铋剂(如胶体果胶铋等)联合使用。治疗周期为10天~14天,需要严格遵照医嘱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也可选择三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搭配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但是近年来由于耐药性增加,根除率下降,逐渐被四联疗法取代。 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从细节入手。 分餐制 家庭用餐采用分餐制,外出就餐使用公筷,减少唾液交叉传播风险。 饮食卫生 不吃生食,肉类、海鲜彻底煮熟,水果洗净削皮,避免饮用生水。 口腔清洁 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饭后漱口,减少口腔病菌滋生。 餐具消毒 餐具定期煮沸消毒15分钟~2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消毒。 母婴防护 科学喂养,避免口对口喂食,预防病原体经口传播。 定期体检 有胃癌家族史或胃部不适者,应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隐匿,但是并非不可防、不可治。通过规范治疗和主动预防,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减少胃病发生。需要强调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病情进展为严重胃病。公众要提高健康意识,从日常饮食、卫生习惯做起,守护胃部健康。胃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唯有科学管理,才能远离“隐形杀手”的威胁。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招远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