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房颤患者如何预防血栓和中风 |
|
□韩英 在心血管疾病的众多类型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约有4000万患者深受其困扰。房颤患者的心脏跳动不规律,这种紊乱的搏动方式会使心房内的血液流动变得缓慢,进而容易形成血栓。 严格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核心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 患者使用华法林时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将其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以确保药物疗效且避免出血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须频繁检测凝血指标,但价格相对较高。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按时、按量服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请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科学的生活管理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血栓和中风同样重要。 在饮食方面,患者要清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控制盐分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运动方面,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每周进行3次~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但是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受伤。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平衡。 病情监测与及时就医 房颤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每天定时测量脉搏和血压,记录心率的情况,若发现心动过速、过慢或不规律,应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 患者要留意身体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这些都可能是血栓脱落引发中风的先兆,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与情绪调节 房颤患者长期患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情绪波动又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加重病情。因此,患者要学会心理调节技巧,通过听音乐、看书、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属也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疾病,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 预防血栓和中风是房颤患者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通过抗凝治疗、生活管理、病情监测和心理调节等,患者能有效降低血栓和中风的发生风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