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杂音特征
晚期腹部肿瘤患者合并肠梗阻的处理策略及技巧
1
11 1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姚伟涛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但具有较强局部侵袭性的皮肤肿瘤。该病的诊疗难度较大。由于其与常见的疤痕疙瘩的临床形态相似,因此容易被误诊为良性疾病。
    尽管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转移潜能较低,但是局部复发率较高,因此早期识别和科学治疗至关重要。

病理特征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起源于皮肤深层的纤维组织,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慢性结节或肿块。其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背部、胸部和四肢的上部。初期,该病通常表现为一个无痛的肿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逐渐隆起,并可能形成多个结节。
    根据临床表现,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可分为3种类型:结节型、膨胀型和紫癜型。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生长较慢,病灶边缘常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界模糊,缺乏典型的色素沉着。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在进展过程中可能侵犯皮肤下的深层组织,甚至达到深筋膜或肌肉。在部分病例中,肿块表面可能发生溃疡,伴轻微出血。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是由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典型的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呈长条状或梭形,并且具有纤维性基质。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通常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形态,且细胞之间的排列较为密集。肿瘤内部充满了胶原蛋白纤维,但其表面往往是柔软的,有较强的柔韧性。
    在分子水平上,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特征性变异是染色体22号的一个部分重复。该变异导致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亚单位基因或蛋白(PDGFB)的过度表达。约90%的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存在PDGFB基因重排,这一突变使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PDGFB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的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是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发展的关键分子机制之一。

临床诊断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通常要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由于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常被误诊为普通的疤痕疙瘩,因此及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尤为重要。
    临床表现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最早的表现通常为一个小的无痛性肿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逐渐增大并变得更加坚硬。肿块通常呈皮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可能出现溃疡。虽然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良性疤痕或脂肪瘤相似,但是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边缘不规则且可能存在触痛。
    影像学检查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通常为一个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CT(计算机层析成像)和/或MRI(磁共振成像)扫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其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检查在评估其侵犯深部组织、骨膜或邻近脏器的程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金标准”。组织切片的染色会显示出肿瘤细胞的梭形或长条形排列,并且通常以条带状或波浪状的结构排列。肿瘤细胞通常在病理组织学上呈现密集的纤维性基质,根据这一点,可以与其他皮肤肿瘤(如皮肤纤维瘤或结缔组织肿瘤)进行区分。
    此外,在病理组织学检查中,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细胞常沿着皮肤表层扩展,并可能侵入脂肪组织和皮肤下的结缔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确诊过程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标记物包括CD34(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物)、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β(PDGFRα/β)。几乎所有的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都会表现为CD34弥漫强阳性,对鉴别诊断具有核心价值。此特征有助于将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与其他类型的皮肤肿瘤如皮肤基底细胞癌、角化细胞癌等区分开来。
    基因检测
    在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疗中,基因检测的核心价值在于明确特征性分子变异,指导诊断及靶向治疗。
    如前所述,PDGFB基因重排是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特征性突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可以确认该基因重排的存在。
    基因检测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确定的情况下。

临床治疗

   由于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控制病情、防止复发的关键。虽然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转移潜能相对较低,但是局部复发率较高,因此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彻底切除和预防复发上。
    目前,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病变的患者。外科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由于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具有侵袭性,往往要求术者在手术时考虑更广泛的切缘范围,特别是在肿瘤位于皮肤深层时。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宽切除术能显著降低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复发率。
    放射治疗
    对于某些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特别是那些无法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放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尤其是在肿瘤位于难以切除的区域或较大时。研究表明,术后放射治疗可显著减少局部复发率,尤其是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病例。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放射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将精准靶向技术与放射治疗相结合,提升了治疗效果和针对性。
    PDGFB基因重排是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重要分子特征,靶向PDGFR通路的治疗策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例如,伊马替尼是一种PDGFR抑制剂,已经被用于治疗那些存在PDGFB基因重排的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临床研究表明,伊马替尼在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可切除的或复发的病例。部分病例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退。伊马替尼的应用使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治疗方案更加多样化,并为一些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伊马替尼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长期应用可能伴随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疲劳和水肿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
    新的治疗策略
    除了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近年来,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也成了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这些治疗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是一些初步结果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一类通过阻断免疫抑制信号、激活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抗癌药物)在某些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中可能具有治疗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创新性治疗方法,进一步改善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治疗效果。

预后与随访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预后通常较好,尤其是在肿瘤切除彻底的情况下。然而,由于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术后随访的目的是尽早发现复发,及时进行干预。一般来说,术后随访应该包括定期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那些接受过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其治疗效果和潜在的副作用。
    研究发现,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的10年生存率通常较高,达90%以上。然而,局部复发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患者的长期随访与监测至关重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