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高温天气,重点人群这样防护 |
|
本报记者 郭娅妮 丁 玲 近日,河南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郑州局部最高温度达40℃(摄氏度),体感温度超45℃。在高温高湿的“蒸笼模式”下,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面临严峻挑战,发生热射病等急症及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显著升高。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为大家整理出重点人群高温防护指南。 体温高达41.5℃ 热射病险些要了他的命 近日,郑州持续高温,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一名病情危重的热射病男性患者。患者入院时体温高达41.5℃,伴有心率快、血压低等症状。该院急诊科启动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静脉通路补液,使用冰盐水及冰块局部降温以及应用电子变温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医务人员询问陪同者得知,患者宴先生为户外工作者,3小时前被发现意识不清、呼唤无反应。当天郑州天气炎热且湿度高,体感闷热,这是热射病高发的典型环境。 入院时,患者对光反射迟钝,神志不清,颈部及四肢肌肉痉挛,体温高达41.5℃。为了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并防止进一步损害,值班医生程锦立即为患者进行床旁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以改善其呼吸状况。同时,使用冰毯、冰帽来降低体温和氧耗,达到脑保护的目的。鉴于患者病情危重,医务人员随后将其转入综合性重症监护室(GICU)接受治疗。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步好转。最终,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顺利从GICU转入普通病房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无独有偶,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也接诊了一名体温高达40℃的热射病患者。经过紧急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郭琳介绍,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严重类型,是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后产热过多和(或)散热过少引起的体温急剧升高,伴有意识障碍的一种急性疾病。一旦发病,后果严重,致死率为20%~70%,老年患者致死率可高达80%。根据发病原因,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若发现有人体温异常,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阴凉处并进行降温处理;若患者出现抽搐,切勿在口中放置任何物品或试图喂水,待医生到达后可使用安定注射液控制症状。急救人员到达后,应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注射生理盐水等。 老年人谨防“隐性”中暑 警惕心脑血管意外 “中暑并不一定是由暴晒引起的,一些节俭的老人舍不得开空调,要警惕‘隐性’中暑。”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李琳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些老年人为了节省电费,在高温天气下只使用风扇并紧闭门窗,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且湿度增加。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湿度越高,中暑的温度阈值越低。如果老年人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可能是中暑的前兆,应立即开窗通风,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李琳特别提醒,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应避免正午太阳直射时段外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务必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切勿擅自调整药量。统计数据显示,每年6月至9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气温超过35℃后每升高1℃,心脑血管相关的急诊患者增加17.3%。结合近期接诊情况,李琳说:“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较前期有所增加。入伏后湿度加大,湿热环境将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三高’老年群体尤需警惕心脑血管意外。”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血液变得黏稠,增加血栓风险。此外,室内外温差过大(如空调温度过低)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骤升。李琳建议,高温天气下,老年人应科学补水,每日饮用1.5升至2升水,可适当补充电解质水(或含糖盐的饮品)。空调温度宜设置在26℃左右,避免骤然降温;从高温环境进入冷气场所时,可以在门口停留一下以适应温度变化,保护心脑血管。 儿童户外活动避开高温时段 饮食卫生严把关 记者了解到,由于家长防护意识的提高,近期因高温中暑就医的儿童并不多。但儿童新陈代谢快、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还在发育中,相较于成人,他们更容易中暑。因此,在高温高湿天气条件下,儿童需特别加强防护。郑州市儿童医院东院区急诊主任王海军建议家长科学安排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活动应避开10时至16时高温时段,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外出。不要等到孩子口渴再补水,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大龄儿童可适当饮用电解质饮料,但切忌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夏季饮食安全对儿童健康构成重大隐患。王海军说,近期接诊的胃肠炎患儿有所增加。夏季儿童喜欢食用冷藏的西瓜等食物。但如果冷藏食物储存不当(如未覆盖保鲜膜),容易感染李斯特菌等病菌,可能引发脑膜炎等严重疾病,近期已有相关病例。他建议,冰箱储存食物时务必使用保鲜膜等进行密封;食用前,生食水果需彻底清洗(或去皮),熟食则需充分加热。如果孩子出现呕吐、发热,尤其是伴有精神不振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