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用心用情 读懂生命的刻度 |
|
□沈贺阳 身为一名护士,我很荣幸能穿梭于各病房之间,为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无论是基础护理操作还是心理疏导,我都能凭借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这个过程中,我倾听了无数患者的心声——对病痛的恐惧,对康复的热切期盼,对医务人员的由衷感激,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这些真实的情绪不仅充实了我的职业体验,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护理工作的意义。 作为一名麻醉科护士,我工作中最常驻守的地方便是麻醉恢复室(PACU)。在监护仪为守护生命而永不停歇的滴答声中,苏醒后依偎在母亲身边放声啼哭的婴儿,仿佛生命焕然一新,正铆足了劲儿迎接他们崭新而美好的人生。他们的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歌声,激励着每一位医务人员,传递着希望与力量。病痛固然是折磨,却也是对我们身心的磨砺,它教会我们更加珍爱自己的身体,更淬炼出顽强的意志。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个很特别的科室——产房。一走进这里,紧张感便直抵心头。指导声与加油声仿佛是产房的背景音,引导着产妇正确用力,把控着分娩进程。喊叫声与哭泣声,是产妇正在经历的疼痛宣泄。我目睹新生命在眼前诞生,见证临盆的产妇挺着浑圆的孕肚,艰难地爬上产床。产房,这个迎接新生命的神圣殿堂,对产妇而言却如同经历一场浴血重生的战斗。幸而有无痛分娩技术为她们保驾护航。看着她们逐渐舒展的面容,我不禁思考,这便是医学发展的意义所在。 在医院工作以来,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这或许就是妇幼保健院的魅力所在。然而,有一个地方萦绕在我心头,那里充满了各种声音,至今回想起来仍令我出神良久。 在那里,每位进入麻醉恢复室患者的脸上都写满忧虑与恐惧。当他们从麻醉中醒来,又无不惊叹于它的神奇,甚至渴望趁着药效多睡一会儿。麻醉确实奇妙,能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少一些疼痛与恐惧。一切恍然如梦,梦醒时分,有人欢喜,有人哀伤。我听见取卵患者在全麻苏醒时的哭泣,那说不尽的委屈令人心碎。我尽力安慰患者,开导患者。我由衷期盼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愿我们的服务能如星光,照亮每一位患者生命中的晦暗夜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亡者的遭遇让人心疼,而生者的悲痛更易引发共鸣。第一次在这里目睹有人哭得如此无助,是一位50多岁的女士踉跄着闯入我的视线。她弱小的背影,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在走廊里回荡。从零碎的对话中,我大概明白了她的忧虑。可站在一旁的我,只能沉默地攥紧双手。那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的操作能更娴熟一些,医学技术能发展得更快一些,世间所有的病痛都能找到治愈的良方。我祈愿她们身体早日康复,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在抗击疾病的征途上一帆风顺。 工作累的时候,我常想:怎么天天都有这么多手术?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医院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既定的角色,日复一日地上演着看似雷同的剧本。但是我的心里清楚,每天这数以百计的手术都是真实的,背后承载的无尽欣喜与辛酸,同样真实无比。 有人说,见得多了就习惯了。我想说,不是这样的。正是因为见得多了,如今的我反而更深刻地明白:患者的病情是否好转?心情是否转变?饮食是否有所改善?术后的伤口还疼不疼?这些,才是医务人员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希望每个人都能珍爱自己的身体,重视自己的健康。比起在病榻前提供细致入微的护理,我更希望无论是在诊室还是在病房,都见不到你们的身影。 若能换得康复之讯,我们自当尽心竭力,助每一位患者如愿以偿。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