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肺结核),也可侵犯其他器官。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咯痰、低热、盗汗和体重减轻。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那么,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是结核病患者吗?所谓潜伏感染是指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未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结果正常,但体内存在处于“休眠”状态的结核分枝杆菌,且不具有传染性。此时,免疫系统可暂时抑制病菌繁殖,但未来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方法,以免疫学检测为主,通常采用结核菌素试验(TST)、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EC)、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诊断不能单纯依赖TST、EC或IGRA结果,还应当综合考虑病史、脑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等信息。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全球负担极为沉重。据估计,全球每10个人中有3个人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LTBI)。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有近3.6亿名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成为结核分枝杆菌全球潜伏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内可以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休眠”的细菌可能会重新活跃起来并大量繁殖,最终可能发展成为活动性肺结核。据统计,潜伏感染者一生中有5%~10%的风险发展为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后发展为结核病,多在两年内发生。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自结核病高流行地区的人群,与结核病患者有接触的医务人员,免疫力低下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已被证实是防治结核病的有效手段。对于2035年终止结核病的战略,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管理是该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最新技术规范优先推荐将以下人群作为预防性治疗的对象: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新近感染学生,特定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预防性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断潜伏感染向活动性结核病的转变。治疗的主要方式为化学性治疗和免疫性治疗(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 规范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减少发病风险。潜伏感染者在治疗前首先排除活动性肺结核、排除禁忌证,并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服药。服药前,完善相关肝肾功能检查,符合条件后才能进行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必要时换药或停药。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既能介导并增强保护性免疫应答,又能抑制变态反应,减轻病理性损伤,从而发挥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无肝毒性,安全性好。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应采取三级预防控制措施。一级预防,包括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卡介苗,改善生活环境,经常开窗通风,加强体育锻炼,营养均衡,早睡早起,不熬夜,戒烟限酒;二级预防,对符合条件的高危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三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结核病患者坚持规范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耐药结核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